1、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有力推进。2018年,全市211个重大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9.3亿元,为年度调整计划的100.4%。彩虹特种玻璃制造项目提前点火投产,家用厨电智能制造项目竣工投产,新邵桑德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生产线项目部分建成投产,武冈帝立德智能制造项目顺利推进。三一湖汽环保智能自卸车和二纺机旋挖钻机创新产品按期投入市场。 “四百工程”新开工项目140个、完成率106%,新招商项目135个、完成率103%,新竣工项目104个、完成率104%。亚洲富士电梯、讯源电子等建成投产,武冈百威啤酒投产上市。新增“四上”企业757家、排全省第二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6家、排全省第三位。三一湖汽、连泰鞋业、阳光发品、宝庆煤电等45户较大企业的总产值增速均超过20%。
2、“五个100” 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对我市纳入省“五个100”的 11个项目,对标对表,实行党政领导带头抓、市级领导联点抓、按月调度坚持抓、树立样板重点抓,做到办事流程绿色通道、实际问题现场解决、项目推进奖优罚劣,责任落实到人到位,确保了年度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①6个重大产业项目:年度计划投资32亿元。全年完成投资35.85亿元,超年计划12个百分点。其中,彩虹特种玻璃制造项目完成投资4.1亿元,为年计划的205%,10月提前实现点火试投产。家用厨电智能制造项目完成投资6亿元,为年计划的120%,春节前将试投产。新邵桑德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生产线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为年计划的100%,其中8条生产线已建成投产。武冈帝立德智能制造项目实现投资3.76亿元,为年计划的188%,邵东县廉桥医药制造基地项目完成投资9.75亿元,为年计划的98%,为明年全部和部分建成投产奠定了良好基础。锂电池资源化利用完成投资2.24亿元,为年计划的74%,因国家环保政策发生重大调整,项目环评尚未批复影响项目实施,已申请不纳入考核。②3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8亿元。全年完成投资2.42亿元,超年计划34.4个百分点。其中,大容量全钒液流储能产业化及应用项目完成投资1.02亿元,为年计划的 102%;竹基增强材料制备运动滑板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完成投资0.3亿元,为年计划的100%;代茶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完成投资1.1亿元,为年计划的220%。3个项目研发经费投入0.4亿元,超年计划53.8个百分点。③2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年度计划投资0.6亿元。全年完成投资0.6亿元,圆满完成年度计划。其中,旋挖钻机项目完成投资0.3亿元,为年计划的100%;环保智能自卸车新技术研究及运用项目完成投资0.3亿元,为年计划的100%。④引进“500”强企业:今年来,我市累计对接500强企业50家,新签约“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13个,超省定任务2个。分别为邵阳经开区协鑫新能源项目、柳桥羽绒加工项目、彩虹集团湖南特种玻璃研究院项目、慕容集团时尚智能家居项目,双清区华强城合作建设紫薇景区项目、泰禾国际影视城项目,武冈市大北农循环种植项目、东方园林投资武冈全域旅游项目、协鑫武冈市清洁能源项目,邵东县碧桂园特色小镇项目(原邵东县智能制造小镇项目)、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道地药材种植、初加工及贸易项目,新邵县维维集团饮品项目,邵阳县步步高商业开发项目,总投资额达136.56 亿元。有投资意向500强企业19家,在谈项目共27个,拟投资额960.1亿元。⑤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年初我市上报拟引进科技创新人才计划10人,省下达指标任务3人。全年已签约到岗5人(其中全职2人,兼职3人),超省定任务2人。
3、园区发展步伐加快。2018年,全市入园企业2570家,其中规模企业960家,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350亿元、同比增长14.2%。全市11个省级园区综合评价排名全省第6位,连续三年排位上升。在今年上半年全省26个重点园区10项主要指标排名中,邵东经开区有3项指标排名靠前,新增规模工业企业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均排全省第2位,进出口总额排全省第7位。在11月公布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前50位园区中邵东经开区增速排名全省第4;1-11月份邵阳经开区固定资产投资、技工贸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增速均在15%以上。邵阳发制品、邵东打火机、邵东箱包三个基地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湘商产业园建设继续领跑全省,新开工标准厂房16.2万㎡,新增竣工45.5万㎡,新增投产82.5万㎡;累计签约企业815家、入驻596家、投产512家,实现产值441.6亿元、税收18.6亿元,解决就业5.38万余人。湘商产业园已成为全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主阵地、湘商创新创业的集聚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产业兴邵”最亮丽的名片。
4、产业转型升级态势明显。邵东依托智能研究院、飞拓科技、锐科机器人等研发实验平台,加快了特色轻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智能化改造。皮具服装箱包、食品加工、发制品等特色产业已集聚集群发展,叫响全国的“鞋都”、“发都”和“箱包城”呼之欲出。九兴控股集团从东莞整体入驻,年产值达35亿元。发制品城定位全国三强,致力打造出口基地和标志性产业集群,预计产值100亿元。邵东2017年邵东成功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200强县”。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2个项目获评全国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迅速崛起。邵阳经开区亚洲富士电梯、通达汽零等项目已建成投产,三一湖汽出现供销两旺喜人局面,产值保持以20%左右的增长,今年有望突破50亿元大关。恒天九五研发的特种化纤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智能制造产业园建成国内第一条可批量生产的厨电工业4.0柔性生产线,打造全国领先的生产、研发基地。中电彩虹集团7.5代盖板玻璃生产线10月份已点火试生产,打破国外垄断,推动国内高端光电显示玻璃行业自主创新发展。湘中制药已成国内行业翘楚,癫痫类药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70% 。
5、投资动能持续优化。2018年,政府投资挤压回落,但产业投资(工业投资)、技改投资、民间投资逆势上扬,其中,产业投资增长45%、技改投资增长5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5%,民间投资增长15%。投资结构优化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战略新兴产业渐次发力,规模工业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比为16.1:34.9:49.0,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破60%。
6、创新驱动不断加强。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1.69亿元,同比增长141.2%,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品企业达到617家,实现增加值190亿元。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家,总数达到118家,同比增长63.9%。新增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市专利申请3583件,专利授权1918件,发明专利申请量绩效评估排全省第四位。广信科技获评“湖南省工业质量标杆企业”,实现该荣誉零的突破。
四、支持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1、健全机制,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在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针对全市产业项目建设年的工作要求,出台专门的《2018年“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建立市委书记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为办公室主任的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市区根据实际相应建立了协调推进机制,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等相关市直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分别牵头相关产业发展工作,形成了“县为主、市统筹、部门牵头、发改拉总、园区落实”齐抓共管的产业发展工作局面。全面落实市县党政一把手抓产业的主体责任和“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省“五个100”项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彩虹特种玻璃项目市委书记一月一调度,市长坚持问题困难现场办公解决,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轮流值班蹲点督促,成功实现了一年时间竣工投产;邵东、隆回等县市区由书记县长亲自挂帅项目招商和项目推进,目前邵东县域经济形势喜人,顺利重返全省10强(排名第四);隆回投资3.5亿元的祥佳塑胶科技项目从洽谈到开工投产不到3个月,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2、明确目标,常抓不懈。2017年10月,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大力实施“产业兴邵”战略,围绕“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千亿园区”的目标,重点发展先进装备、特色轻工、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14大产业,2017-2020年每年计划实施推进不少于100个重点产业项目,拉动投资1000亿元,新增税收20亿元,新增产值500亿元,努力打造湘中湘西南规模最大、产能最足、质量最优的优势产业集群。2018年全市安排第一批重点产业项目220个,年度计划投资307.3亿元。市委市政府围绕产业发展召开全市性的调度会议多达8次。9月10日-11日,召开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14个产业组的市级领导,五个“100”项目牵头单位,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园区管委会主任、县市区产业办主任110余人参加的全市产业发展工作现场推进会,会上进一步提出,认真学习浙江新发展理念和模式,以背水一战的坚定决心、卧薪尝胆的雄心壮志、久久为功的发展定力,高质量推进产业建设与发展。
3、科学规划,有的放矢。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14个专项产业组,各产业组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都制定了《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规划(2018-2020)和具体实施方案》,不但明确了重点产业基地、重点培育企业、重大招商项目清单,而且细化到具体产业门类、县市区、年度投资和年度产值,基本做到了产业现状底子清楚、产业发展思路明确、推进措施切实可行。为精准对接“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省建设“1274”行动,明确将装备制造、特种玻璃、智能家居、液压基础件等9个新兴优势产业链作为我市“制造强省”和“产业兴邵”重点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邵阳经开区规划建设智能家居、特种玻璃、智能机械制造等三大智能产业园区。将依托彩虹特种玻璃项目,引领上下游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利用3-5年时间打造年产值过百亿的中国(邵阳)特种玻璃产业谷。邵东县重点打造湘商产业园与廉桥医药工业园、仙槎桥五金工业园、黑田铺印刷工业园、团山打火机工业园等“1+4”小商品大市场智能生产专业园区。
4、出台政策,支持产业。先后出台了《关于迎老乡回家乡创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意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扩大就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意见》《贯彻“产业兴邵”战略促进工业招商优惠办法》《推进保税改革试点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落实工业“四百”工程、规模服务业培植发展和入规入统奖补优惠政策,为企业减少各类成本约30亿元。“营改增”力促四大行业为中小微企业减税3.85亿元。帮助出口企业办理退(免)税17.54亿元、同比增长13.16%,退(免)税总额仅次于长沙,排全省第二位。市本级设立2亿元的“企业过桥专项资金”,为5户企业提供偿债过桥资金2亿元。新增融资担保公司2家、增资30亿元,新增担保余额9.2亿元、增长76.1%;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增资到3亿元,为80户企业提供担保5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对“三个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首次来邵阳投资,固定资产达到一定条件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奖励;当年进出口额达到3000万美元以上的生产型企业,企业缴纳税收地方所得部分连续3年全额奖励给企业;在我市注册设立结算中心并独立核算的“500强”总部企业,经认定功能为区域总部的,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奖励,企业缴纳税收地方所得部分连续3年70%奖励给企业。同时,在厂房建设、装修和生产设备方面给予补贴。
5、提升服务,优化环境。对重点产业项目实施“六个优先”,即优先列入发展目录、优先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优先审批、优先给予政府资金扶持、优先配套基础设施、优先安排土地使用指标。出台《宝庆人才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加大对科技平台建设、科技产品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奖励和政策优惠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出台《邵阳市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行动实施方案》,从审批、成本、法治、信用、创新、服务、通关等七个方面发力,努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配套完善的商务环境;出台《关于开展打击“三强”行为暨建设领域建设工程周边环境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进一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施工环境。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推行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全市3564个项目备案或核准通过在线审批平台得到受理和办理。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和“四办”改革,市本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并与长沙等3个市率先实现与省平台对接。进一步简政放权,释放园区活力,再次取消10项行政许可,下放11项行政权力事项,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18项、证明材料33项,对入园企业一律全免行政事业性收费、代缴服务性收费。
6、严格考核,促进投资。建立健全了《邵阳市重点建设项目考核管理办法》,对着力优化项目结构,突出质量优先、效率第一的县市区和市直责任单位,实施数量加分、结构加分、投资加分、进度加分、影响力加分,上不封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兴产业、抓项目的工作积极性。2018年全市安排第一批重点产业数量和年度投资额较2017年分别增长55%、23%。邵阳经开区、邵东的产业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占比均超过当年申报市级重点项目的80%,成为全市产业项目建设的主战场。
7、创新形式,加强宣传。一是宣传常态化。宣传部门把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产业项目建设年宣传报道方案,每月专题调度研究。市属各媒体按照统一部署,配备最强力量,留足重要版面和时段,着力营造产业项目建设年的浓厚氛围。二是宣传多样化。邵阳电视台、邵阳广播电台、邵阳新闻网以及《邵阳日报》《邵阳晚报》《邵阳城市报》等新闻媒体开设系列专栏,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对我市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进行报道。今年来,共播出相关新闻报道60多条,刊发相关文章300多篇,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中央和省级媒体上推送稿件80余篇。三是宣传立体化。市属各媒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积极运用微信文章、小视频等形式,邵阳日报社“云邵阳”、邵阳广播电台“爱上邵阳”推出系列稿件;邵阳手机报开展《产业兴邵》栏目,对10万读者发送;邵阳新闻微信公众号同步以“文字+图片+视频”方式编发全市各园区项目建设新成就,总浏览量达到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