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我省教育系统积极落实省政府教育职责,提高政治站位,坚守教育初心,勇担职责使命,及时开展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专项行动,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有效推动了全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教育公平,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定基础,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与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一、 工作成效
截至2019年8月20日,今年已累计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12157个,完成全年任务的82.67%。目前,全省总计还有义务教育大班额1.77万个,大班额占比约10.1%,较2017年底下降12.3个百分点,其中超大班额还有576个,超大班额占比约0.33%,较2017年底下降8.27个百分点,已实现基本消除超大班额目标。两个比例的降幅均位居全国首位。大班额的消除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奠定了坚定基础。
二、经验做法
一是统筹部署,高位推动,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将其放在增强“四个意识”、推进“四个全面”、落实“两个维护”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政治高度。省委书记杜家毫、省长许达哲多次指示和批示,达哲省长召开重点民生实事项目调度会亲自调度,省委副书记乌兰主持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副省长吴桂英多次调度部署。省政府将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列为2018年、2019年全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多次进行调度部署。省政府督查室将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列入年度督查工作计划,组织9个省级部门深入全省14个市州开展专项督查,共督查28个县市区的140所中小学校。省教育厅建立厅委领导联点制度,由每个厅领导负责联系和指导一个市州,同时督促指导各市州、县市区建立相应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完善政策,明确思路,落实落细工作任务。201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为新建小区配建幼儿园中小学提供了法律依据。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条例》贯彻实施,一些市州及时出台了小区配套建校政策,推动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履行教育法定责任,有效缓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学位不足问题。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的系列文件,明确了全省消除大班额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提出了因地制宜、一校一策、有序推进、确保稳定的“十六字”工作方针,确立了“严控增量和消除存量相结合,新建、改扩建和存量资源整合相结合,优质和均衡相结合,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五结合”工作原则。省教育厅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任务,并逐级分解到每个县市区,落实到具体学校和责任人,同时对各地进展情况实行每月一统计,每月一通报。
三是加大投入,强化激励,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为引导和支持各地积极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省财政计划三年安排专项奖补资金45亿元,并从发行的地方债券中切块18亿元用于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目前已累计安排奖补资金27.6亿元。在上述措施基础上,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还视各地工作进展情况、绩效评价结果等安排奖补资金,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另外,从2017年开始,在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教育、财政、国土、住建等6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统筹考虑各地贫困人口和消除大班额任务等情况,省财政专门安排12亿元,支持40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和国贫县建设43所“芙蓉学校”,2019年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启动57所乡镇芙蓉学校建设。到2021年,全省建成的100所芙蓉学校将极大缓解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学位不足的问题。
四是严控增量,力消存量,因地因校精准施策。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既要管住“入口”,防止新增大班额,又要通过新增学位扩大“出口”,化解现有大班额。在严控增量方面,强力推动各地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实行阳光招生,按政策解决好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坚决堵住“无序择校”门槛。同时要求县域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向农村学校倾斜,吸引农村学生就近入学;在消除存量方面,一是新建、改扩建学校新增学位;二是整合资源新增学位,积极利用调整的机关办公用房、闲置厂房等社会资源,将其改造为校舍用于消除大班额;三是及时启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目前已编制完成项目库,着力从根本上为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创造条件。
五是加强宣传,精心引导,维护维持稳定大局。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特别是招生分流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为此,省教育厅在坚持义务教育划区招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同时,加强调查研究,研判教情民意,先后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招生管理做好消除大班额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积极稳妥开展消除大班额分流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明确了招生分流的基本原则、方法途径和工作要求,同时督促指导各地制定分流方案和应急预案,健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和薄弱环节,切实做好风险隐患排查与舆情应对工作。各县市区坚持“一校一策”,在深入调研掌握学生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形成具体到学校、到班级的招生分流方案,做到分流方案先行、政策宣传先行、思想工作先行,既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又合理引导他们的上学预期,积极争取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确保社会与校园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