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的“三个对接”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1-04-13 07:04 【字体:

  导读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和长株潭都市圈,打造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湖南由此迎来又一重大战略机遇。

  湖南如何建设好以长株潭为核心和范本的城市群、都市圈?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

  当前,我省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应主动对接新发展格局、对接全域发展、对接乡村振兴,形成体系要素的高度整合协同,突破城市群跨区域要素流动的障碍,全力助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对接新发展格局,以全面开放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我省城市群、都市圈建设须加强系统规划,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深度对接新发展格局、明确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全面开放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面向全国开放前沿,彰显我省自贸区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与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作;聚力建设好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工装备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增强这些产业集群的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与国际竞争力,造就湖南城市群、都市圈特色产业的“主场”优势,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

  二是向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兄弟城市全面开放。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推进长江中下游地区市场一体化,促进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资源等产业融入全国循环,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获取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强劲动能。

  三是全面施行省内开放。建立健全长株潭重大规划编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改革实施、重大项目布局、重要标准统一协调机制,实现交通体系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政策协同一体化、生产要素一体化等发展。坚持从湖南全域整体角度来谋划产业链的区域扩展和区域整合,避免省内同行业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对接全域发展,以结构优化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必须着力调整和优化我省城市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效率。应充分利用长株潭都市圈的集聚效应、溢出效应、涟漪效应,打造都市圈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外围协作区,形成功能分工明确、空间耦合协调、规模等级有序的区域发展体系,加快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

  强化长株潭都市圈的核心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长株潭都市圈产业链优势突出、要素链支撑有力、服务链体系完善,是全省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改革开放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其优势,给予更多综合授权,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联防联控、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改革创新等层面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强化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示范、枢纽功能。

  发挥“两副”承接长株潭辐射、放大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功能。支持岳阳发挥区位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湖南通江达海开放引领区;支持衡阳发挥辐射人口多、衔接粤港澳、对接长三角优势,突出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和现代消费中心,打造有色金属、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8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发挥我省交通枢纽优势,带动三带四区协调联动发展。依托京广、沪昆、渝长厦三大通道,带动长株潭、洞庭湖、湘南、湘西四大板块高效发展;加快构建江海联通陆海联动格局,推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资源进一步汇聚湖南,助力湖南高质量发展。

  对接乡村振兴,以城乡融合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城市群、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的最新形态、乡村振兴的主动力。构筑更高层级、跨行政区的城乡融合发展空间,辐射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是城市群、都市圈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

  一方面,中心城市应完善郊区新城功能,增强连城带乡、城乡融合能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应以乡村为腹地和纽带,引导周边小城镇根据各自资源禀赋承接中心城市的功能转移和分工,通过乡村、小城镇、都市圈的有机连接和合作,完善整个城市体系的内在结构。

  另一方面,作为小城镇,应在深度嵌入城市群一体化结构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有序疏解中心城市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发挥整合周边乡村地区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分工合作、区域联动、整体协同,构建起城市群都市圈内大中小城镇抱团共赢的新格局,彻底打破“行政区经济”桎梏。

  (文/曹威伟)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吴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