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三湘大地,并未因气温下降而放慢耕耘的脚步。洞庭湖畔,施工机械轰鸣,冬修水利正酣;广袤田野里,油菜苗翠绿铺展,与整齐的田埂共同勾勒着充满希望的画卷。

洞庭湖区大通湖东垸 图片源自湖南水利
“往年这时候只能望田兴叹。现在趁着冬闲推进渠系改造,明年春耕心里就踏实了!”站在岳阳君山区良心堡镇新修的渠道旁,种粮大户老张脸上写满期待。他身后的近2000亩示范田,正按照“以水定地、以地配水”的原则进行改造,预计明年亩均增产将达到15%。
这份从田野中生长出来的信心,源自一场自2024年7月起在三湘大地深入推进的深刻变革——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改革。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这项改革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下一步又将如何深化推进?
答案,在11月27日召开的全省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改革推进会上清晰呈现。
此次会议,既是对前期试点工作的集中检阅,更是对改革走向纵深作出的全面部署。

11月27日,全省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改革推进会在长沙召开
凝心聚力,唱响“同心曲”
湖南,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然而,如何处理水与地的关系,实现旱涝无虞、永续发展,却是长期困扰这片鱼米之乡的现实课题。
“过去防汛是防汛,造田是造田,两条线难以形成合力。”省自然资源厅耕保处相关负责人道出了长久以来的困境,“特别是分布在丘陵山区的大部分耕地,基础设施薄弱,常常面临‘望天收’的窘境。”

东安县山村梯田
转机发生在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要求,为耕地系统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湖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改革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之钥。
这场改革从一开始就展现出高位推动的强劲态势。省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改革调研报告,将其列入全省首批12项重点改革事项。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实施方案》,明确了“三大任务”“六大机制”和“三大目标”,为改革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

2025年2月,省委书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沈晓明主持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实施方案》等文件
改革大幕开启,各方力量迅速集结。岳阳市、常德市、张家界市、益阳市、娄底市五个首批试点市率先破题,各省直部门紧密协同,通过联席会议凝聚智慧,专题培训锻造精兵,“一对一”帮扶精准滴灌。各试点地区扛鼎前行,主要负责同志密集调度;非试点地区也主动接棒、提前布局。
一系列扎实举措,汇聚成上下联动、区域协同的改革“同心曲”,在三湘大地激昂奏响。
“综合来看,这项改革不仅破解了水地矛盾的困局,更有利于推动土地要素科学配置,优化现代农业布局,是未来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省自然资源厅耕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红堤岸绿水清黄盖湖——岳阳市黄盖湖水利风景区
智慧引领,“一张图”精准落子
改革,始于一本“明白账”。
在省自然资源厅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一张融合了耕地、林地、水域等信息的“自然资源底图”清晰呈现。这张在全国率先建成的耕林水“一张图”,成为改革的“导航系统”。
“过去各部门数据像‘孤岛’,规划有时‘打架’。”参与“一张图”建设的省第三测绘院技术人员形象地比喻道,“比如我们规划好的后备耕地资源,可能同时也在林业部门的林地规划里。现在,我们协同破解了这类问题,所有决策都在同一张底板上进行,协同效率大幅提升。”

常宁市广袤田野满目金黄
在彻底查清“本底账”的基础上,湖南还精准摸清了“进出账”——从具备恢复属性的土地及条件适宜的园地林地中,科学优选出潜在补充来源,为“先进后出、优进劣出”的置换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了“导航图”,更需打破部门壁垒的“施工队”。
在常德市,“智汛耕云”平台正全天候运转。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数据在这里交汇融合,实现“事前规划审查、事中联审联批、事后动态监管”的全流程管理。
这一实践,正是全省全力推动各部门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作战”的生动缩影。

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
围绕“稳定总量、提升质量、优化布局”目标,湖南大力推动制度集成创新:
——着力跨部门信息协同,省自然资源厅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数据库,实现15部门数据共享。
——着力跨部门项目协同,省发展改革委将项目纳入重大项目库,水利与自然资源部门将耕地指标纳入工程前置审查,农业农村与自然资源部门协同选址高标准农田,自然资源与林业部门实现用地用林并联审批;
——着力跨地区利益协同,省自然资源厅正研究制定耕地保护目标有偿调剂方案,岳阳市成功探索异地代保。
——着力跨领域资金协同,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厅联合出台省级财政奖补方案,安排专门奖补资金。省自然资源厅、省农发行建立政银合作机制,完成授信92亿元,真金白银为改革注入活力。
因地制宜,“五种模式”应运而生
一年破局开路,试点地区深耕试验田,孕育出五大成功模式。
“水地协同”模式在岳阳君山区展现出显著成效。通过系统实施补水工程和灌溉优化,该区不仅改善了原有耕地灌溉条件,还新增了耕地,粮食亩均增产达15%。

君山区良心堡镇金色花海景区万亩油菜花田
“平急两用”模式在蓄滞洪区建设中大放异彩。岳阳团洲垸通过移民迁建与水系改造同步推进,常德西官垸实现了“低水种养、高水蓄洪”的智慧平衡。

华容县团洲垸团胜村万亩油菜基地
张家界桑植县的“山上换山下”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通过有序引导耕地“下山”,山上还林发展白茶产业,山下新增水田增加稻谷产量,带动村民增收。

航拍桑植县澧源镇兴旺塔村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益阳赫山区的“小田变大田”模式,通过土地整治有效归并零星耕地,使近千亩农田集中连片,形成了“田成方、路相连”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益阳赫山区兰溪北岸新村高标准农田
娄底双峰县的“低效变高效”模式,将低效养殖水面恢复为连片优质水田,实现了从“荒芜”到“丰饶”的华丽蜕变。

娄底双峰县的连片水田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场改革,不仅是空间布局的优化,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花垣县高标准农田
下一步,湖南将继续深化这项改革,围绕“人—地—水—产”协同发展,在规划管控、信息共享、项目统筹、“以水定地”、资金筹措、跨区域调剂等六大机制建设上持续发力,描绘“山顶林带帽,山中果缠腰,山下吨良田”的和美壮阔画卷。
冬日暖阳下,整治一新的田畴阡陌纵横,新修的渠系如银带般延伸。湖南,正以其特有的韧性与智慧,在水土共治的探索中,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服务高质量发展,谱写着一曲激荡人心的新时代“水韵田歌”。
(文/胡自轩)


湘公网安备:43010302000524号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