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而是变成了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旅游记忆——
让张家界的石头“讲故事”
10月17日傍晚时分,武陵源区《魅力湘西》剧场外,等候入场的游客排起了长龙。这台演出目前每天两场,一票难求。
在张家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天门狐仙》《张家界千古情》等大型演出,将非遗从博物馆的静态展示中解放出来,植入山水实景与现代化剧场中。
从静态展示到活态展演,非遗正在经历一场场景革命
10月5日,杨家界景区,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展演正在上演。打溜子明快的节奏在峰林间回响,大庸武术刚劲有力的招式引来观众阵阵掌声,土家民歌婉转的旋律萦绕山谷。
“我们把张家界非遗搬到峰林云海,就是把文化融入山水人情,让石头会讲故事,让云朵会传歌。”张家界市文化馆馆长覃大钧告诉记者。
非遗进景区,打破了静态展示的传统模式。今年端午期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行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分为展示展演、展览展销两大部分。
茅古斯《围猎》以其原始古朴的风貌,生动再现了土家族先辈的狩猎场景;苗族舞蹈《银匠爷爷打银忙》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传统戏剧《杨门女将》将巾帼英雄的传奇故事演绎得扣人心弦。
天津游客陈晨在观看完表演后兴奋地表示:“这样的活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能够很好地展示各民族非遗,感受非遗魅力,也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非遗与景区融合,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与满意度。
8月1日,武陵源景区启动“非遗进景区”文化展演,活动持续达半个月,每天晚上6时30分,围绕花灯、阳戏、哭嫁舞、摆手舞、茅古斯舞等开展非遗表演,每天展演8至10个非遗节目。
黄龙洞景区相关负责人李远明表示,非遗进景区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更让游客在欣赏自然奇观的同时,领略到张家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实景展演、盛装巡游、科技赋能,非遗活化形式不断迭代升级
形式创新是张家界非遗活化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现场互动、实景展演、盛装巡游”等方式,将“传统游戏、歌舞、技艺”等非遗代表性项目有机嵌入景区和交通节点,让张家界非遗“动起来、活起来”。
“车刚停稳,就传来了优美的歌声……”10月5日,驾车途经桑龙高速桑植服务区的重庆游客赵然,一下车就被服务区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吸引。“十一”假期,桑植县通过开展“唱游桑植”活动,组织全县优秀的桑植民歌歌手分批进驻在全县各景区景点,用歌声燃起游客的热情,引领他们乐游这里的山山水水。
在九天洞景区,长沙游客张翠翠听得格外入神,由衷感慨:“以前只在书本上了解过桑植民歌,今天不仅仅听到了,还学唱了,感觉原汁原味的民歌一下子活了起来,特别生动。”
盛装巡游不仅增强了视觉效果,更提升了文化仪式的庄重感。
在慈利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板板龙灯走上了水面竹筏,进行了创新性的夜游展演。整场演出以水上板板龙灯为主线,分三个篇章,通过祖孙对话的形式,串联起慈利的历史文化与当代风貌。
“龙灯星溯・慈姑情”环节中,500米长的板板龙灯呈S形游动,歌手在画舫演唱《悠悠慈姑情》《这就是慈利》,场面恢弘。
慈利县构建了全域智慧导览平台,植入AI数字人导游、AR实景导航功能。大峡谷景区内,“AI峡客吟”系统可为游客实时生成专属诗歌。
投资1.2亿元的九歌·山鬼景区作为全球首个行进式元宇宙夜游项目,运用8K投影与动作捕捉技术在3.6平方公里的自然景区动态演绎《楚辞》神话。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成为张家界旅游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通过非遗进景区,“让中外游客白天带走负氧离子,夜晚带走土家电音,流量由此变留量,景区由此长‘血肉’,从而为张家界赋值、赋能、赋魂”,覃大钧说。
在武陵源景区的非遗展演现场,民间器乐合奏打溜子,钹、锣、鼓等乐器相互配合,节奏明快,在峰林间奏出美妙乐章,引得现场游客纷纷驻足观看,掌声不断。
张家界阳戏唱腔一出,老戏迷们早早就围了过来,那带着方言韵味的唱腔,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把土家人的喜怒哀乐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张家界,非遗进“院、校、园、景”成果展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儿童及游客沉浸感受非遗的乐趣。这种传播方式,吸引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参与,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张家界有14个文旅项目入选第三批湖南文旅消费“新生代·新场景”,其中乖幺妹土家织锦文化创意园入选非遗体验类,张家界灵溪文化非遗基地入选旅居营地类。
这些项目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
天门山下,雾气缭绕,《天门狐仙》 的歌声在峡谷间回荡,五百余名演员在山水实景中演绎着古老的传说。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神话!”10月16日,法国游客朗科在观看《天门狐仙》演出后惊叹道。演出结束时,当主角相拥,灯光点亮背后的整个天门山,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
在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中,张家界的山水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而古老的非遗技艺则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宁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