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一场特殊的读书分享会上,书中的淑芬惹哭了读书的淑芬
泪光中看见爱的轮回
8月28日上午10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慈爱园,屋外阳光灿烂,一场特殊的读书分享会正在举行。
向淑芬读到长篇报告文学《让黑白绽放色彩——欠发达地区困境儿童集中养育慈爱园模式探索》中“当她被亲情抛弃时,却有很多双温暖的大手向她伸来”时,这个慈爱园辅导员突然哽咽得读不下去,泪水打湿了手中的书页。
现场安静得出奇。人们这才发现,此刻读书的人和书中被写的人,竟然都是她——淑芬,慈爱园创办后第一批入住的“女儿”。十年间,已有1281名像淑芬这样的孩子在湘西8所慈爱园重获新生。
2014年,湘西州委、州政府,在全国首创孤儿集中养育体系的慈爱园模式。2015年8月,湘西州慈爱园开园,到2020年,全州已创办8所慈爱园。这种集中养育孤儿的慈爱园模式,得到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的关注和赞扬。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被一本书完整地记录下来。”淑芬抚摸着书的封面,那里印着她和妹妹在慈爱园门前的合影。照片上枯瘦的小女孩,如今已成为慈爱园辅导员。十年来,慈爱园累计培养出407名高职以上院校学生,其中298人获得专科至研究生学历。
时光倒回2015年。那一年,父亲猝然离世,母亲离家出走,14岁的淑芬带着10岁的妹妹,在大山里艰难求生。“饿着肚子打猪草时,我总盯着山那边的公路看,幻想能出现一个救我们的人。”说到这,她下意识地攥紧了衣角,仿佛又变回那个无助的孩子。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那个暴雨夜。民政干部把姐妹俩接进湘西州慈爱园,园长张薇用毛巾擦干她们湿透的头发说:“以后这就是你们的家。”这句话,让两个瑟瑟发抖的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了温暖。
“书中写的每双‘温暖的手’都是真实的。”淑芬翻开书中的照片——有辅导员半夜背妹妹去医院的背影,有爱心人士教她扎头发的场景,还有全园孩子给她们过生日的笑脸。最让她动容的,是书中记录的那个细节:高考前夜园长悄悄在她枕头下塞了张纸条:“别怕,园里永远是你的退路。”
这份毫无保留的爱,改变了姐妹俩的人生轨迹。妹妹大学毕业后成为辅警,她则选择回到慈爱园工作。“就像书里写的,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一场爱的轮回。”
分享会现场,该书作者、湘西州文联主席向午平一直认真聆听。他历时3年,走访数十个像淑芬这样的孩子,才写出这部2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在郴州军营采访从慈爱园走出去的士官时,那个大小伙子说着说着突然给我敬了个军礼。”向午平回忆道,“那一刻我明白了,慈爱园给孩子们的不仅是温饱,更是重塑人生的力量。”
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湘西大地传承。这份大爱以更系统的形式延续。在湘西州慈爱园,84名离园孩子就业率达100%,10名孩子在校光荣入党、9名孩子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您看,书中写的黑白童年,现在真的绽放色彩了。”淑芬指着书中最后一章对向午平说。
阳光透过玻璃顶洒下来,照见书页上未干的泪痕,也照见淑芬胸前那枚闪亮的党员徽章。
(文/杨元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