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一个晚上,芷江侗族自治县和平湖景区的一艘游船坐得满满当当。碧波之上,游客沉浸在六个篇章、约40分钟的光影叙事中,如梦如幻。
近两年,依托和平湖国家水利风景区,芷江投资2亿元打造夜游项目,2024年接待游客约三百万人次,旅游收入32.43亿元,实现水环境、水资源、水经济价值同步提升。
这是一场改革带来的变化。2022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国有资产资源资金清查处置与管理改革(以下简称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各类沉睡的“旧资产”焕发出“新生命”,为全省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作出积极贡献。
“一盘棋”综合推进
全领域、全口径、全覆盖实施
国有“三资”是个大“盘子”。
湖南国有“三资”管理改革覆盖全省,涉及“6+5+2”资源资产资金:即矿产、林业、水利、能源、土地、数据等六类国有资源,也被形象地称为“金木水火土数”,此外就是实物、债权、股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等五类国有资产,以及闲置和低效资金等两类国有资金。
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涉及面广、任务重,需要全省“一盘棋”综合推进。
2022年,我省启动清查处置全省国有资产资源专项行动,后续全面展开国有“三资”管理改革,盘活范围从省本级延伸到市县、从高校老校区拓展到全省各类国有资产资源,并正式出台了《湖南省国有“三资”清查处置与管理改革总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制定了“1+11”清查处置系列指导意见,涵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产业园区、能源、土地、矿产、林业、水利等8大领域,细化至省直机关、教育系统、文化企业3个子项。按照全领域、全口径、全覆盖要求,相应制定盘活处置计划和任务清单推进改革。
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了《方案》,就有了方法论、路线图和时间表,工作开展步伐加快、力度加大。”
各市州在《方案》的大框架下,因地制宜推动国有“三资”盘活工作。
郴州市作为湖南的“南大门”、资源大市,尤其专注新兴领域市场运作,通过整合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土地矿产资源、数据资产、经营权等方式,不断释放“三资”潜力,提升盘活效益,2022年至2024年的“三资”收入在全省占比10.56%,位居全省前列。
起底清查,分类盘活
“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
改革启动以来,省财政厅牵头对全省各级政府拥有和管控国有资产资源的2.7万家行政事业单位、3945家国有企业、139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进行清查摸底,做到先心中有数,再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盘活方案。
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三资’属性不同,具体盘活的方法也有差异。我们坚持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力争实现良性循环。”
处置变现一批、高效转换一批、规范管理一批、调剂共享一批,实现资产有序流动。
像长沙,于2024年启动对桥下空间的全面摸排,并因地制宜打造成各类公共空间。停车、打篮球、健身……原本不起眼的“边角旮旯”也成了“金角银边”。
整合利用风力、光伏、水利、砂石土矿等特色资源,打造特色集群。
近几年,岳阳采取补偿、依法确权等方式“回收”14个大湖,整合近4万亩大湖水面,组建君山生态渔业集团,做长补强水产养殖产业链,每亩水面年收入从60元提高至1000元。
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一般性支出,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全面清理全省财政账户,用好用活沉淀资金。
通过推进专项资金“拨改投”,我省于2024年9月成立湖南省金芙蓉投资基金,计划三年累计出资240亿元,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打造形成千亿级规模的“1+5+N”金芙蓉基金矩阵。
到今年10月,金芙蓉基金“1+5+N”体系已经初步搭建,省政府已批复22只子基金计划,目标规模340亿元。
(文/王亮)


湘公网安备:43010302000524号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