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一辆公务车在非正常时段行驶在长沙的街道上。当车辆驶出超过3公里,前挡风玻璃内侧一个不起眼的黑色小盒发出异常信号,并实时传回湖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互联网+监督”平台。
几乎同一时刻,平台显示“蓝色预警”,工作人员在电脑上清晰看到车辆轨迹、违规类型、所属单位等信息。一条预警信息,还同步推送到了该车所属单位管理员的手机上。
从系统发现异常,到管理员联系上驾驶员核实情况,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原来,该车辆是因出现故障需紧急送修。虽是虚惊一场,但一次潜在的违规风险,已在数字系统的“注视”下完成了从发现、预警到核实处置的全程闭环。
这就是湖南省“互联网+监督”系统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管理信息平台。车载小黑盒内嵌的北斗车载终端与平台“数字中枢”紧密配合,共同构成湖南公务用车的“监管大脑”。
“过去靠‘人盯车’‘人盯人’,现在靠数据说话、算法预警。”湖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车辆与接待管理处处长刘中开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一台北斗终端,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数字哨兵”,推动监管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发现”,从“事后追责”升级为“全过程管控”。
自2025年3月上线以来,该平台已接入4.4万辆公务用车、覆盖全省2.1万余家党政机关、拥有近46万用户账号。依托车辆实时回传的数据,平台构建起智能预警机制,设立违规审批、违规停车、擅自改道、出入敏感场所等12项核心预警指标,形成“红、橙、黄、蓝”四色预警体系。
“系统实时采集车辆轨迹、停留时长、运行时段等数据,进行快速比对分析。”刘中开表示,预警触发后,蓝色预警推送管理员即时处理;黄色需核实说明;橙色要求提交整改报告;红色则直报纪检部门介入。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该平台已触发公车预警超3.3万条,绝大多数为低风险蓝色预警,全部实现闭环处置。该机制已在省委督查、纪委暗访中多次发挥关键作用,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
除了强化监管,平台还显著提升了公务出行效率。通过流程再造,系统针对不同单位和用车场景制定差异化审批规则:省直单位常规市内公务实行“申请—备案”式“零审批”;乡镇基层则开通“一键申请、自动派单”,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截至今年10月底,平台累计完成派单超过301万次,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3分钟,用车人员等待时间从过去的30分钟大幅压缩至5分钟以内。
“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分析,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稳定可靠的算力支撑。”刘中开透露,随着录入车辆持续增加,平台计划进一步升级智能分析模块,未来将实现“自动识别违规行为”“预测用车需求”“碳减排核算”等功能,推动公务用车管理迈向更智能更精细的新阶段。
(文/谢卓芳 符硕)


湘公网安备:43010302000524号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