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前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时任省委书记张春贤强调,要千方百计保证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让老百姓 “荷包” 的增速赶上GDP增速。一时间,这番话引起网民热议,产生了热烈反响,得到群众好评。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党和政府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明显进展。据统计,这三十多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5.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3.4倍。可以说,人民群众收入年年有提高,生活天天在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我省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一化三基”战略和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带动下,城乡居民收入呈现出持续较快增长的势头。去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居民收入仍然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84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4910元,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9.5%和9.3%。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老百姓的“荷包”不断鼓起来了,但我省居民收入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居民收入增速还低于GDP的增速。比如,去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就分别比GDP增速低4.5和4.8个百分点。
那么,怎样才能让老百姓 “荷包” 的增速赶上GDP呢?中央和我省出台了很多措施。综合起来说,就是要做好“加、减、乘、除”法。
加法,就是拓宽老百姓的增收渠道。增加收入,最可靠的方法是就业,最直接的方法是加薪。就业是增加收入之源。今年我省将继续把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重点解决大学生、农民工和城镇无业失业人员就业问题,以保就业为老百姓“荷包”提供活水源头。提高工资水平能为老百姓增加收入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为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收入,国家已出台了有关政策,我省也在考虑通过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来提高人民群众的工资水平。有关部门正在考虑,今年我省将适度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从今年7月1日至明年6月30日,月最低工资标准分6个档次上调,最高档较去年增加30元,最低档较去年增加60元。把这套“加法”做好了,城镇居民增收就有了保障。
减法,就是减轻老百姓的支出负担。老百姓的支出负担主要在子女上学、医疗和住房三个方面,减轻了这些负担,实际上等于增加了老百姓收入。在子女上学方面,我省今年将继续采取“两免一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杂费等措施,解决“上学难、读书贵”问题。在医疗方面,最近国家有关部委就公立医院改革下发了专门文件,并选择株洲等16个城市进行改革试点,目的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住房方面,政府也出台了包括信贷、财税、住房保障、土地管理等一系列抑制高房价的措施,以解决老百姓“住房难”问题。除此之外,省委、省政府还坚决落实对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征收等优惠政策,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农机具补贴等惠农政策,减轻人民的支出负担,提高人民的实际收入。
乘法,就是扩大社会保障,通过确保城乡居民的长远利益实现收入的倍增效益。在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方面,我省从今年元旦起,再次提高养老保险待遇;在医疗保险方面,今年我省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医疗费自付比例将下降到24.68%,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将上调到52%;在生育保险方面,全省实行分娩医疗费全额支付。把这几套“乘法”题做好了,居民收入有了倍增效益,群众生活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常德津市渡口镇界福居委会的郭大爷进城十几年了,一直没享受养老保险。去年8月,他办理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选择了全额缴费标准,现在他每月可领取736.7元的养老金。郭大爷逢人就说:“有了这笔养老金,晚年生活就有依靠了。”
除法,就是调整分配结构,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 今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说:“如果说把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看作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那就是政府的良知。”怎样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呢?首先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政府将在这方面陆续推出一些具体措施,老百姓收入所占比例高了,“蛋糕”自然就分得多了,这是“提低”的做法。其次要缩小行业差距。现在有些垄断行业和企业的补贴发得比工资还多,这是明显的收入不公。我省将通过加强监管、征收个人所得税等机制来缩小不同行业的“收入鸿沟”,这是“控高”的做法。再次要缩小城乡差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尽可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农村和城市一样享受“发展福利”。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老百姓的“荷包”就会越来越鼓起来,我们“荷包”的增速一定会赶上GDP的增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