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站点>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_已归档>镜鉴>历史


我们该向古代廉政人物学什么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2014-01-16   字体:[ 大 中 小 ]

  中国古代历史绵延千载,王朝循环兴替,政治清明是根基,廉政人物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廉政人物的政治行为效应,直接决定着朝代命运浮沉和治乱格局;廉政人物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凝聚为宝贵的廉政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化作一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亘古长存。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中国古代廉政建设,济济多士。我们跨越历史星空,萃取廉政人物所共有的行为和品质特征,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修身立德

  中国古代德治气息浓郁充沛,“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廉政人物首先讲究修德立身。为政者修德立身,不仅是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是提高政治道德修养,主要包括恤民、爱国、忠君、孝悌、尚贤。

  舜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中国古代道德楷模,史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居家以德,宽厚孝悌,以德报怨,敬愚父,恭悍母,友顽弟,饬妻妾,首倡人伦道德之风。舜为人以德,踏实谦让,助人为乐,“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为政以德,谋四岳,举八恺,用八元,惩四凶,远佞人,“七政以齐”,“远近众功咸兴”,“蛮夷率服”。“舜勤民事而野死”,“以君子之大德,为帝王之称首”。

  召公奭是西周四朝元老,辅佐文武成康四王,是崇德恤民的典范。召公巡治民间,每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留下“甘棠遗爱”的美谈。

  屈原以爱国忠君为志,以致力民生为业,以洁身自好为德。位居楚国大夫,屈原主张“美政”,谏言彰明法度、举贤任能。但是,楚王不听,不思振作,放逐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都,屈原投汨罗江殉国明节。曾有渔父问被逐的屈原“何故至于斯?”屈原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回答:“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志高气正,留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警言。

  唐朝颜真卿德能兼优,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迁殿中侍御史,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他侍奉父母以孝顺闻名,治民也突出孝道。辖区内有一老妇死了29年仍殡放在寺院,颜真卿剥夺她两个儿子30年平民资格,使“天下耸动”。安禄山反叛,颜真卿与从兄杲卿起兵平叛,并以十岁儿子随军作人质,国尔忘家。辅佐肃宗,秉持礼仪典章法度,“绳治如平日”,建议肃宗修改“嗣皇帝”之称以尊重上皇玄宗,“帝以为达识”,尊称“鲁公”。最后遭奸相卢杞、叛将李希烈陷杀,“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

  岳飞是南宋名将,毕生尽忠报国,身具多种优秀品德。爱民安民,治军严格,“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爱兵如子,恩慈呵护,生病者“亲为调药”,远征者慰问其家,死难者抚育其孤,颁犒者均给军吏。虚怀若谷,推功就过,时有“憾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誉,岳飞却说:“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事亲至孝,家无姬侍,生活朴素,每调军食,则皱着眉头说:“东南民力竭尽了!”岳飞“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与腐败投降的秦桧集团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留下了许多垂世名言:治国“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治军“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修身立德,是中国古代的治理根本,古代官员入仕为宦的路径大致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南宋时期,修德被理学强调成每个人处世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它的积极的一面是强化了官员道德自律,消极的一面则伴生出空谈心性、不务实践的倾向。近人魏源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术之非,至于灭种,此吾所以不能不太息痛恨于宋人也。”

  二、明法审令

  “法律政令者,吏民规距绳墨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大治”。称职的管理者要把法律政令贯彻到包括自己在内的民众之中,实现统治意志。明法审令、公正廉明、无私无畏、惩恶扬善,是廉政人物的职守。

  皋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首创法刑狱,规范职事、秩序、伦理、赏罚,“惟明克允”,生动诠释了中国原始的法制精神。

  商鞅依法治国,功效卓著,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商鞅提出“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他立木为信,执法如山,令行禁止,尤其不阿权贵。时太子犯法,商鞅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为诫,照例予以惩戒。太傅公子虔又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

  徐有功是唐高宗和武周时期的审案官,慨然护法,廉洁清正,磊落光明。酷吏奸臣频予弹劾,三次被控死罪,两次被罢官,终究找不出他贪赃徇私的证据。酷吏皇甫文备曾经陷害过徐有功,后来皇甫文备被人控告,徐有功仍公正审理,使其免刑。有的人问他为何不伺机复仇,他说不能以公法泄私愤。

  宋朝包拯既有执法如山的刚毅,更有拒腐防变的廉洁。他巧断牛舌案是明法审令的生动案例。有人牛舌被割掉,跑来报案。包拯告诉那人回家把牛杀了去卖。很快有人来投诉私杀牛者,包拯反问那个人为何割了人家的牛舌而却又来告讼?那盗贼惊服归案,承认泄愤割舌的罪过。包拯性格耿直,也以忠恕待人,清廉简朴,持家甚严。“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留有“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的家训和“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箴言。

  海瑞在世,明王朝处在由盛及衰时期,危机四伏,他欲挽狂澜于既倒。他诊治时弊,买好了棺材谏止迷信道教、大兴土木。他严肃法纪,力倡恢复明太祖时“枉法赃八十贯绞”等重典治吏。他节俭垂范,“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犯颜谏言,针砭时弊,得到百姓广泛拥护,却遭到朝官百般阻隔弹劾,最终还能够得到皇帝召用,恰如嘉靖所言:“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为了维护家国天下,有些最高统治者明法审令是坚决的。清史记载,雍正十二年,“三月丁丑,工部尚书范时绎免。戊戌,河南学政俞鸿图以婪赃处斩,其父侍郎俞兆晟褫职。尹继善奏剿平普思叛苗,招抚投诚人众。得旨:‘凡事懈於垂成,忽於既定。勉之。’” 范时绎是世代贵胄,且是雍正即位前的亲信,但是,结交地方劣绅奸宄,公务懈惰,收受贿赂。俞兆晟、俞鸿图是父子,学政俞鸿图在科举考试中纳贿行私,遂以问斩。 尹继善时任广西总督平定边关叛乱。一月中处理完三件大事,下旨警告执法要坚定,一以贯之,足见雍正振作法纪迫切良苦。

  但是,在古代中国伦理化的、人治的社会里,往往难以真正实现明法审令,不可避免地存在对贵族的包庇、对纲常的顾忌。即使最严厉的执法者,也不乏宽贷的情况。“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周秦千年以来不变的潜规则。皇权偏袒贵族,成为常理。范时绎早该数罪并罚“论斩”,雍正以“范氏为大僚”,“勋臣后裔”,“特宥之”。 而像海瑞这样的清官廉吏,也只好倾向于用法令自由裁量权保护弱者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三、尚学崇教

  轩辕皇帝成为中华民族的领袖,开始时就做了两件事:一是“习用干戈”,二是“修德振兵”。 亦即修业进德。所谓“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自古及今,“自天子及于庶人,未有不须学而成者”。中国古代统治者尚学崇教,寄望官吏能够严格自律,社会形成廉洁之风。儒学推行仁政、教化、德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宋仁宗封孔子为“衍圣公”,都是为了张扬尚学崇教、敦化治理的传统。

  战国时期的齐桓公设立“稷下学宫”,召集天下学者封为“上大夫”,“咸作书刺世”。淳于髡谏威王戒“长夜之饮”,振作朝政;王斗曾直面批评宣王“好马”、“好狗”、“好酒”、“好色”,独不“好士”,促其“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孟子与齐宣王探讨治国和统一天下之道,批评霸术、提倡仁政。诸如此类的谏言活动,促进了齐国廉政建设。

  西汉时期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言,匡扶吏治必须尚学崇教,擢拔饱学盛德之士,否则“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淆,未得其真”。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的劝说,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授,置博士弟子50人,为国家培养廉洁贤能的后备官员。

  西晋时车胤出身没落大族,极爱学习,恭勤不倦,留有“囊萤夜读”佳话,官至礼部尚书。他学以佐政,养成秉持正义、为官正派、不屈权贵的廉正品格,在与时下骄矜放荡的世族斗争中慨然殉职。

  尚学崇教被隋文帝开创的国子监学与科举取士体制化,为中国古代文化精英政治奠定了基础,在一定意义上保障了政治清明廉洁之风。史家曾经将士官与吏员作廉政对比:“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廉洁,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张载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入仕后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移风易俗。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官至同知太常(礼部副职),始终保持学人本色,以学为志,著书立说,终身清贫,乐在其中,不沾尘埃。殁后贫无以殓,门生买棺成殓。张载“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张载留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名言,为后世传诵。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嗜书好学的帝王之一。他在出巡途中,或居行宫,谈经论道,赋诗著文,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康熙崇尚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他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 ,对于吏治清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但是,清初统治者为了实行思想统治,大兴文字狱,酿成了文化恐怖。许多士人逐渐埋头故纸堆,不再过问政治,廉政建设失去了重要的文化支撑。鉴于此,晚清时期,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等等知识分子,对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愚昧保守和高压,对学风的空乏玄虚、逃避现实,对科举制度的僵化和反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陈腐和反民主,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批判,直启文化革新和新文化运动,也开启了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新篇。

  四、尽职敬业

  明晰责权利,增强责任意识,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是现代廉政建设的基本要求。中国古代廉政人物同样表现出很强的敬业精神、职责意识。

  大禹治水,竭心尽力。以身作则,“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斖斖穆穆,为纲为纪”;专心公职,三十岁未娶,新婚第四天就去复职,居外十三年,后三过家门而不入;德业俱隆,“天下大应” ,遂继承舜位。

  比干死争,以身殉职。比干任少师(丞相),时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慨叹:“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 于是三次强谏,纣王竟将其刳腹而不听。

  苏武牧羊,荡气回肠。苏武是汉武帝派往匈奴的持旄使者,因部下与匈奴臣子串通密谋作案,受牵连被拘。苏武始终保持汉室气节,严正拒绝高官厚禄劝降。囚禁在地窖中,以雪解渴,以毡毛充饥。流放牧羊,与世隔绝,尝尽艰辛,仍不屈其志节。在匈奴被囚19年后,终于回到汉朝,苏武仍然手持汉朝节旄。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封建臣僚的榜样。作为蜀国丞相,他对刘氏主公忠心耿耿。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更是诚惶诚恐,兢兢业业,南征北伐,积劳成疾,至死不渝。诸葛亮告诫后人,鞭辟入里:“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南朝梁朝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早期堪称尽职尽责。他每天四五更天起床,批阅公文奏章,冬天有时冻裂了双手。“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他垂范节俭,菜羹粝饭,“一冠三年,一衾二年”,性不饮酒,后宫严肃。他礼贤下士,从谏如流,门前设立谤木、肺石两函,收集官员和百姓意见,闻过则改。史称“历观古昔人君,恭俭庄敬,艺能博学,罕或有焉”,“享国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然而,迷信佛法,晚年溺于慈爱,疏于明察,“牧守多浸渔百姓,使者干扰郡县”,专听生奸,独任成乱,落得“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的下场。魏徵曾批评梁武帝问题出在:“非弘道以利物,惟饰智以惊愚”。忠于职守,勤奋敬业,不能够完全出于个性和喜好,而要专心职务,努力做到执政为民。

  明宣宗时的苏州太守况钟是一位亲民为政的清官。况钟任苏州知府,着力减轻百姓赋税徭役,打击豪强污吏勾结,劝善惩恶,雷厉风行,赢得了百姓爱戴。况钟母亲去世守丧、担任苏州知府满三年、任满升迁,几次援制离任,百姓都极力挽留,最后明英宗下诏升况钟享正三品俸禄,连任苏州知府,直至卒于任上,时下民歌歌颂他道:“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

  林则徐是晚清敬业官员的光辉典范。林则徐进士入仕后,先后经历了二十多个职务贬降升迁,始终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励,大公无私、勤奋谨慎、亲民爱民。他是虎门销烟的英雄,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是“壁立千尺、无欲则刚”的清官。

  《说文解字》里说:“尽心曰忠。”朱熹也说:“尽己之为忠。” 曾国藩为官讲究“忠勤”,他总结自己的从政经历,教训后人称:“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欲多趋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能剖心肝以奉至尊,忠至而智亦生焉;能苦筋骸以捍大患,勤至而勇亦出焉。”在中国古代,尽职敬业,忠勤智勇,都是为了竭诚忠君,说到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孙中山有言:“我们做一件事情,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尽职敬业,忠于职守,在近代开始发生质的进步。

  五、诚实守信

  忠挚诚信,心存正道,不违正直,光明磊落,是做人的要求,更是为官的基本要求。不弄权,不文过,不欺民,不自欺,是廉政人物一个共有的品质。

  失去诚信,众叛亲离。周幽王宠爱褒姒,但是褒姒很少欢笑。周幽王竟然使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与褒姒同游骊山,燃起烽火,擂鼓报警,诸侯闻警来救,至时才发现是个儿戏。褒姒启唇而笑,但周王室从此失信于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侵兵真至,幽王再燃烽火,诸侯没有勤王,结果幽王被杀,褒姒被掳。

  重承诺守信用讲人品,是古代廉政人物的一项持身之本。秦末,楚人季布侠义好助,只要允诺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社会赞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成为人格品牌。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下令缉拿季布。往日敬慕季布的人,都暗中竭力相助,打动了刘邦,不仅撤消了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后升迁河东太守。

  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是廉洁官吏为政的一个好作风。西汉赵广汉曾任京辅都尉、颍川郡守、京兆尹等职务。为了整治豪族横行的颍川郡,汉宣帝擢拔赵广汉前去担任太守。赵广汉到任后,首先进行缜密的调查研究,发现豪族大姓通婚交结,世族联袂胡作非为,恶霸腐朽势力聚集作乱,官员卑躬塞责附炎。在获得具实罪证后,赵广汉果断诛杀首恶,震慑全郡。同时设置竹筒举报,受理官吏结交地痞劣迹,一经核实,依法治罪,从内部分化瓦解了强宗大族,致使奸党散落,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东晋陶侃初为县吏,后为郡守,官至大司马。他从政勤勉恭谨,作风扎实,明察秋毫,史称“性纤密好问”,“发奸擿伏如神”。陶侃任职武昌时,曾令诸军营植柳,有一都尉偷来官柳种自己门外。陶侃巡视时突然问他:“这些是武昌西门前柳,你为何把它们挪到这里种?”都尉大为惊骇,具实招认谢罪。

  陶澍政治生涯处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历任安徽巡抚、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为官“即实象以求实理”,“丝毫不容假借”。陶澍主持海运,“宵旦讨论,寝食筹度,徵之属吏,质之滨洋人士,诹之海客畸民,众难解驳,愈推愈审,万举万全”。治理吴淞江时,“其阅工也,屏舆从,徒步视察,不受属吏欺,风霜劳淬弗恤”。道光皇帝称其“端直宅心”,“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康熙皇帝写庭训格言,第一条就是讲诚信,特别强调的是慎独:“《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对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暗室不欺’。所谓暗室不欺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 晚晴重臣曾国藩留有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日课四条”,首要的是慎独。

  诚实守信,慎独自重,是拒腐防变的“防火墙”。东汉名臣杨震赴任东莱太守,途径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曾经得到过杨震的举荐,王密予以酬谢。夜深人静时,王密来看望杨震,并赠送杨震十斤黄金。杨震拒而不受。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斥责道:“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十分羞愧。杨震也因此被人称为“四知先生”,“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诚不妄为,信无虚伪,反腐倡廉当从自身做起。

  六、自持知止

  兢兢业业,谦逊自守,抵御诱惑,清静淡泊,守持正固,保持自己的清廉节操和高洁品德,不贪财,不好色,不居功,不享乐,是中国古代廉政人物的一大共性。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先贤,他虽然只做过“守藏室之官”,却著有充满辩证法和政治智慧的《道德经》,留有“上善若水”,“去甚,去奢,去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慎终如始”等二十多条廉政格言,给廉政建设充分启迪。

  陕西汉中张良庙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掷秦一椎”、“辞汉万户”,横批是“知止”。这幅对联可谓是西汉重臣张良一生的写照。张良早年反秦,在博浪沙用大椎伏击秦始皇未中,逃亡到下邳隐藏起来。一位老者看张良是可造之才,有心授以兵书。为了考验他,就故意把鞋扔到桥下,让张良三次给他捡回。张良强忍怒气替老者把鞋子捡回穿好后,又三次赴约桥头,终得兵书,学成了著名的谋略家。张良是抗秦元老,又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刘邦建汉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他不伐其功,不矜其能,面对刘邦“择齐地三万户”奖赏辞而不受,仅求封始与刘邦初次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故张良又称为留侯。

  金日磾本来是匈奴贵族,14岁时被霍去病俘获,后来做朝内官,成为汉武帝的亲近侍臣。他的大儿子与宫女嬉戏,被他亲手杀死。皇上要迎娶他的女儿到后宫,被他婉拒。汉武帝托孤霍光,霍光推让给金日磾。金日磾说自己是一个外国人,如果担此大任,匈奴国就会看轻了汉人,以为汉朝没有人了,故坚持做了霍光的副手。霍光一族,几度擅权,最后宗族遭诛夷。而金日磾“以笃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

  卢怀慎在唐玄宗时担任宰相,曾与姚崇同事,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事务都推让给姚崇做主,时人讥为“伴食宰相”。又兼任吏部尚书,因疾病恳请退了休。去世前留下遗言推荐宋璟等,并劝诫:“主上急于求得天下大治,然而在位年久,对勤勉稍有些厌倦,恐怕要有险恶之人乘机被任用了。你们记住这些话!”

  廉希宪是元代政治家,官至平章政事,始终恭谨自律。一次生病要用砂糖治疗,权奸阿合马送来二斤,他拒绝说:“使此物果能活人,吾终不以奸人所与求活也。”他镇守荆南,大量启用前宋官吏,却拒收他们的谢礼,说:“汝等身仍故官,或不次迁擢,当念圣恩,尽力报效。今所馈者,若皆己物,我取之为非义;一或系官,事同盗窃;若敛于民,不为无罪。宜戒慎之!”

  夏原吉为明朝名臣。明成祖北伐鞑靼,郑和下西洋,均由夏原吉筹措财政费用。朱棣第三次亲征漠北,国库空虚,夏元吉力陈国家财政已难以承受,惹怒朱棣,系之大狱。抄家时,家中除布衣、陶器等日常用品外,别无它物。夏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测其际”,从善如流,推功就过,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从洪武到宣德,连仕五朝,《明史》评价夏原吉:“通达政体,谙练章程,称股肱之任。尤持大体,有古大臣风烈。成绩懋著,蔚为宗臣,树人之效,远矣哉。”

  张伯行为官康熙、雍正两朝,官至吏部尚书,一生恪守“官无大小,在得民心”。他曾在寓所张贴《禁止馈送檄》,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分,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务期苞宜(贿赂)永杜,庶几风化日隆。”成为历史佳话。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之后,“中兴派”的崛起,这些朝中重臣和封疆大吏不乏既能干又守正之辈。曾国藩“以忠诚倡天下”,“中兴以来,一人而已”。左宗棠澄叙官方,以廉为本。张之洞跻身清流,以清肃官场为志职,在弥留之即仍敦念“朝廷方宵旰忧勤,预备立宪,但能自强不息,终可转危为安”。

  但是,清王朝并没有在这些治世能臣手中起死回生,分析其中原因可知,封建社会后期廉政人物长于私德,却少于公德培养和训练,政治文明难以与时俱进到民主化,晚清廉政建设需要从文化到制度进行深刻的大变革。

  七、乐道安贫

  廉政人物追求政治清明,以海内晏清为志向。坚守信仰或理想,即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他们也矢志不移。

  战国时期晏婴为齐相,效法管仲,接连辅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尊君重道,主持正义;危言危行,谦虚谨慎;有道在位,无道退隐,“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晏婴规劝齐景公一定要上善若水,推行廉政:“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

  南北朝时期的刘裕出身东晋下级军官,拔起于行伍之间,通过平定孙恩、桓玄之乱,成为东晋最后一位权臣,并最终代晋立宋。刘裕从掌权到做皇帝,近二十年间致力于整治腐败已久的社会政治,进一步打击腐朽士族势力。刘裕贵为皇帝,生活极为简朴。史书称他“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内外奉禁,莫不节俭”。人颂其俭素之德,刘裕答曰:“田舍公得此,以为过矣。”

  房玄龄出身廉正世家,父房彦谦一生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和隋四个王朝,始终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大多用于周济,曾对之说:“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房玄龄跟随李世民十年征战,二十余载稳任首宰,终生清白。史家评论道:“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

  姚崇历任武周到玄宗四朝宰相,选贤任能、奖励清廉、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惩治贪官,著有为官“五诫”(《持秤诫》、《弹琴诫》、《持镜诫》、《辞金诫》、《冰壶诫》),提出“凡所从政,当须正己。诫往修来,慎终如始”。玄宗即位之初,姚崇上《十事要说》,整治时弊,被称为“救时宰相”。其后,继任者宋璟等“萧规曹随”、“守法持正” ,造就了“开元盛世”。

  范仲淹早年清苦,发奋读书,割粥划齑,27岁中进士入仕,做官公正、执政为民,“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修“范公堤”,却西夏兵,推行“庆历新政”,革除腐败,振作朝政,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王夫之评论说:“(范公)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

  欧阳修进士入仕,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师,道德博闻,廉方公正,颇多建树。在中央地方任职期间,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庆历新政。晚年辞职闲居,自号六一居士。在其笔记中,欧阳修提出“廉耻,士君子之大节”,激励后来士大夫廉隅自持。

  耶律楚材是元初重臣,致力于推动蒙古贵族以儒学治国。他谏言禁止地方贵族擅自征战杀掠,使蒙古宿老贪暴之风收敛。蒙军不断占领中原地区,他上书《便宜十八事》,建议强化法制准绳,其中七条涉及廉政。他力谏恢复科举制度,开科取士补充官员。他主张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他亲睦宗族,却公私分明,严格限制他们做官。他生活简朴,每每念及征战时期的凶险艰辛,忆苦思甜,“执菜根、蘸油盐、饭脱粟(糙米)”,甘之若饴。耶律楚材品位高雅,品质高洁,史载他“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有人谎说他在相位日久,已经把天下贡赋一多半私纳其家。等到他辞世后,朝廷派人到他家里查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清初统治者励精图治,带动廉洁政风。于成龙出仕二十余年,三次被举“卓异”,上任从未携带过家属。临终屋内只见竹箱中仅有一件绨袍,床头仅有几个装盐、装豆豉作料的器皿。康熙帝钦定其“天下廉吏第一”。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廉政人物对“道济天下”的笃信,“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使得他们从功名利禄的贪欲中超脱出来,不会迷失人生方向而堕落,“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守护心灵深处的高雅,义无反顾地反对贪腐,永不懈怠。

  八、勇略敢当

  反腐倡廉是政治斗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廉政人物勇于和善于同腐朽现象作坚决斗争,坚持正确的立场和原则,不回避、不妥协、不退让,有勇有谋,坚决果敢,不怕挫折,不惧舍身。

  冯劫曾任秦始皇时期的御史大夫,后来升至大将军,位比丞相。时历经数代战乱,社会创痛巨深,民心思定日久。秦二世胡亥即位,倒行逆施,屯戍边地,兴作土木,横征暴敛,民不堪重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冯劫犯颜进谏,力主停止续建阿房宫,减省戍役,与民休养生息。秦二世不听,反将囚禁。冯劫认为“将相不辱”,自杀而死,翌年秦亡 。

  东汉董宣为官不畏强暴,勇于惩治不法豪族。他任洛阳令时,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有一奴仆仗势为虐杀人。董宣拦截湖阳公主的车,迫使此奴下车而将之击杀。湖阳公主向刘秀哭诉,刘秀勒令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拒不低头,赢得“强项令”之称,京师权贵再也不敢违法乱纪。

  魏晋以降,宗族豪强士族门阀把持政柄,成为腐朽黑暗的特权阶层,曹操却敢于挑战特权和门第。孔融是孔子世家子弟、文化名流、地方要员,以北海相身份投靠他,后却极力标榜尽忠汉室、反对改革,被曹操毫不客气地诛杀。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把袁绍、袁术、刘表之类出身名门望族的州牧,统统予以否定,倒把平民出身的刘备抬得很高。曹操不屑招纳名门子弟,发布《求贤令》、《举士令》、《选举令》、《求逸才令》,强调不讲出身、成分、资历、名望,一律“唯才是举”,锋芒直逼特权阶层。曹操发布《抑兼并令》、《禁比周令》(《整齐风俗令》),向社会恶俗恶势力叫板,英气勃勃。曹操力葛群雄,广延名士,以自壮大,然犹“畏名义而自抑”,只自况于周文王,富有政治策略,又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

  历史地看,武则天是与保守的门阀贵族集团进行不懈斗争的政治家。武则天被太宗选为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高宗重新召其入宫,立为昭仪,32岁立为皇后,67岁称帝。由于身份特殊,武则天踏入政界,遭到李唐宗室、元老大臣及关陇士族的激烈反对。武则天采取酷吏政治打击和排斥异己,贬杀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反对派,镇压徐敬业以及琅琊王越王的讨伐,使用铜匦直送告密揭发,利用索元礼、来俊臣、周兴等酷吏,向李唐宗室和大臣中不附己者大开杀戒,为取唐立周扫清道路。另一方面,武则天宽待延揽,识人善任,擢拔贤俊,刷新政治。她首倡“自举”,规定九品以上官员可以自荐升官或入仕。她首设“殿试”,亲自加试选拔贡生。还增设“武举”,开通武生晋身之路。她要求地方各州选送举人先于贡物,一改贡物为先的旧例,致使朝廷上下人才济济。武则天打击了腐旧势力,培养了新生力量,一直保持政局平稳,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晚年毛泽东曾称赞武则天“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武则天的宰相狄仁杰,几经宦海浮沉,始终保持体恤百姓、善断案狱、不畏权势、秉公任直的为政作风,多次直谏戒奢简政、慎权慎行,被倚为“唐室砥柱”。狄仁杰嫉恶如仇、思贤若渴,向武则天推荐了张柬之、姚崇、桓彦范、敬晖等一批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兴举政风,刚正清扬。时有人夸赞他:“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说:“荐贤为国,非为私人也。”

  王安石少有“矫世变俗”之志,进士入仕后在地方和中央任职,深感朝廷“积贫”、“积弱”,倡导大力革新。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主持变法,位居宰相,全面整顿积弊时局。反对派对其“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的气势和主张深感恐惧和恼怒,群起而攻之,逼迫王安石罢相归隐。王安石仍不改其志,在廉政建设方面提出,养廉之道,教之以道,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对于全面扭转政治颓势起到了积极作用,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文天祥21岁中状元,时朝廷奸臣当道,蒙古大军压境,文天祥“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主张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元救国,并与贾似道等奸佞进行斗争。1275年,元军逼近,文天祥奉召起兵勤王。翌年,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苦撑残局,对元军进行了顽强抵抗。1278年底被俘,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在押大都3年,受尽酷刑不屈服,许以宰相不投降,最后就义,衣底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绝唱。史家为此有言:“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廉政人物,堪称中国古代社会脊梁。

主办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

备案号:湘ICP备05000618 省政府门户网站联系电话:0731-82214481

法律顾问: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 技术支持:湖南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