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两型社会”新蓝图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hunan.gov.cn/ 2008-01-06
[字体:  
  以湘潭、长沙交界处的昭山风景区为绿心,北向长沙、东南向株洲、西南朝湘潭延伸,湘江、绿地、森林公园、风景区在这片宝地上错落铺开,精美小城镇、中央核心商业区、生态功能区如一块块宝石,镶嵌在森林绿地之中。
  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之一———长株潭城市群,这个精美的园林宜居区域正散发着迷人的魅力。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这个沿湘江而生的城市群城市化步伐将不断加快,生态环境将越来越美。
  我省拟从5个方面着力,将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探索资源节约生产生活模式
  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强化规划引导,推进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形成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循环使用的生产生活模式,率先为国家探索资源节约型城市群发展模式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方式。统筹研究解决长株潭在城市化进程中节约用地、严格耕地保护、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等关键问题,探索集约用地的有效方式。建立健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节约利用土地的评价考核体系。按照同地同价、合理补偿原则,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大力推广长沙新河三角洲“立体开发”等节地模式,最大程度利用城市土地。科学划分现代都市农业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区,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交易许可制度,最大程度地保障粮食安全。深化城乡户籍、社保制度改革,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努力走出一条土地得到集约使用的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子。
  二是探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企业内部、企业间、产业间、园区间、城市间的循环,使长株潭城市群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体制,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和区域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建设长株潭循环经济城市群。
  三是探索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研究,扶持关键技术研发、推广。深化资源价格体制改革,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的监督管理机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政绩考核,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建设环境友好的宜居区域
  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新型城市群建设的生命线。对区域内的工业布局、产业政策、污染防治、环境监管进行统一的规划、同步治理,形成区域环境同治的合力。突出治理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长沙坪塘等重金属污染区域,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到2010年,湘江水质、区域的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均要得到全面改善。
  一是建立环保优先的决策机制。建立规划环评机制,强化项目布局的区域协商机制和共同决策机制。制定领导干部环境政绩考核制度和环保工作问责制度,推进《环境同治规划》的落实。探索绿色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完善环保的公众参与制度。
  二是建立环保优先的生态补偿和约束机制。建立区域环保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企业治污补贴机制、市场化的排污收费机制、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补偿机制和融资机制,推进长株潭四类主体功能区建设。制定重污染土地置换机制,对于已被重金属污染而不适宜农作的耕地,整体转换为建筑用地,确保食物链安全。
  三是健全环保优先的生产和消费机制。进一步强化总量控制机制、达标排放机制、排污权转让机制,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推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为主,向以生产的全过程预防为主的转变。建立绿色消费扶持制度,强化产品的“绿色”认证,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带动环境友好的产品和服务。
  四是建立环保优先的科技体制。鼓励科技创新,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攻关和应用,使资源开发和利用,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范围之内。
  建立“两型社会”产业结构和服务体系
  推进科技创新、产业聚集、结构优化,提高资源效率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形成以资源节约和环保型产业为主导、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聚集发展的产业新格局,率先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建立一体化的结构调整机制。在城市群范围内,探索建立优势企业牵头、跨市分工协作的机制,统筹区域产业发展,推进区域产业资源整合与产业一体化发展。从整体上规划和设计长株潭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尤其在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上,通过同步改革、统筹发展,进一步打造优势。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三市企业的强强联合、资产重组、做大做强。
  二是建立“两型”产业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从优势产业扶持、衰退产业援助两方面,强化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扶持机制。加大对国企改革的支持力度,促进国企技术升级,加大对大企业重组的支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衔接配套,打造特色产业链。制定加快园区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意见,规范园区发展,推进园区“二次创业”和升级。
  三是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机制。着力培养和提升“两型”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加快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加强集成创新,联合攻克产业关键技术。加快建立科技创新的投入增长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研发原创、技术园区、产业基地的“链式”发展模式。
  四是建立促进“两型”产业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建立行业资源环境绩效标准制度,引导企业行为,影响市场消费;建立高能耗物耗、重污染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对高耗能、重污染的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进行强制淘汰。同时,通过投资、财税、政府采购、节能环保标识等方面,在政策上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和产业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建立“两型社会”发展专项资金,筹组“两型社会”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推进信贷资金向“两型”产业倾斜,在资本市场上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与共建共享
  到2010年,建成布局合理、高效利用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安全可靠的能源体系、“三网融合”的信息平台、绿色生态体系和完备的湘江防洪设施体系,形成支撑工业化和新型城市群的强大网络,率先为国家探索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共管模式做出示范。
  一是积极探索有利于共建共享的区域布局机制。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是共建共享的基础。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强化《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权威,就城镇布局、基础设施布局是否符合区域规划、是否体现共建共享等进行审查,引导三市组团式发展,摈弃“摊大饼”模式,同时配合大运量的城际轻轨等公共交通,引导城市群空间的科学化。
  二是积极探索有利于共建共享的政策机制。对共建共享要求的项目,土地上优先供地,积极探索年租制的供地方式,降低开发成本;税费上适当减免;收费价格上予以扶持。同时,在财税分成等方面,建立制度框架,进行有效激励。
  三是积极探索有利于共建共享的跨市管理机制。突破现行条块管理体制制约,在国土、城建、环保、水利、质检等领域推进区域性管理。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城市群建设
  长株潭作为三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在城市群建设中,面临不少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与构建“两型社会”城市群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
  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市群建设管理新体制。建立城市群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对规划和公共设施项目建设进行统一监督管理。改革三市垂直管理部门体制,实行按区域设置的新体制。按照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以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制政府为目标,深化长株潭三市的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体系。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
  二是推进土地管理和资源节约体制改革,建立促进资源节约的新体制。推进土地规划、征收征用、供应调节、市场监管等制度创新,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加强土地资源资产管理。推进电力、石油、水资源、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资源枯竭后退出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从产业准入、达标考核、财税支持、价格引导、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建立资源节约新体制。通过达标、考核、政策引导、有效监管,探索建立以资源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模式为主的循环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市群区域内经济循环发展,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三是推进环境治理和保护体制改革,建立城市群环境治理的新机制。对长株潭三市环保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试点,建立环境执法监督、监测预警、公共参与、社会监督机制,形成三市协同的环境管理体制,实行干部环保政绩考核与问责、公众评价与专家审查制度,探索建立环保决策约束机制。以区域开发评价指标、生态环境补偿和约束政策为重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强制清洁生产审批、预防控制生产全过程污染、排污指标转让、产品绿色认证、消费扶持,建立环保型生产和消费机制。
  四是推进企业和产业发展体制改革,建立城市群产业发展新体制。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国有非经营资产、自然资源资产和金融资产的监管体制。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机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明确产业定位,建立三市产业结构一体化调整机制。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大通关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形成研发原创———技术园区———产业基地的“链式”发展模式。积极培育资本市场,整合三市产权市场,开展金融综合性业务试点,健全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促进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新机制,大力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环境。
  五是推进农村和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市群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规范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全土地产权体系。建立以居住地登记的“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平等。扩大社保范围,做实个人账户,完善城市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分类分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规范发展民间组织。完善教育投入和监管机制,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建立覆盖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事业的分离,推动湖湘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实行管办分离、医药分开,加快公立医疗机构的改组,建立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机制,构建覆盖整个区域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城镇社区和农村村镇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互动的社会管理体系。 湖南日报记者 徐蓉 陈淦璋 
责任编辑:双翼

主办: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731-2214480 2214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