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政府专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要闻 > 详情

70年湖南成就权威发布丨为世界提供精准扶贫“湘西方案”

  9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1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州委副书记廖良辉,副州长李平发布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湘西州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湘西州万众一心、砥砺前行,从偏远封闭走向繁荣开放、从贫困落后走向全面小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西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1  以十八洞村为样板,探索精准扶贫好路子

  70年来,湘西州由贫穷落后走向脱贫致富,即将摆脱千年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湘西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发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湘西州及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全州上下以首倡之地、首创之为的责任担当,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实施精准脱贫“十项工程”,探索出了以十八洞村为样板,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

  5年多来,全州累计减贫55.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到4.39%,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湘西州进入了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的历史时期。

  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湘西州2018年GDP是1952年的62倍,工业增加值是1952年的406倍,财政总收入是1952年的184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6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97年的6倍。

  2018年,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专程来到十八洞村考察。湘西州已经成为全国精准脱贫的聚焦点,为全国乃至世界扶贫事业提供了“湘西方案”。

  2  精心呵护绿水青山,擦亮“绿色湘西”新名片

  湘西州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生态屏障。湘西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开展以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千里生态旅游走廊建设为重点的“绿色湘西”建设,累计封山育林1328.8万亩,森林总面积由1957年的446万亩增加到1319万亩,人均4.39亩,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0.24%,2018年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率先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湘西州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富硒猕猴桃基地、中国最大的椪柑和百合基地,是中国“黄金茶”之乡和全国优质烟叶基地,“湘西香伴”系列绿色生态有机富硒农产品享誉海内外。

  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崛起。2018年湘西州接待国内外游客513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1亿元,人均旅游收入1.47万元,成为全国旅游高增长地区和十大旅游热点地区。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6%,居全省第二。

  今年,湘西州申创世界地质公园,已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场评估,有望再添一张世界级的新名片。

  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谱写“开放湘西”新篇章

  70年来,湘西州彻底打破了基础设施瓶颈,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巨变。1950年至2018年,湘西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77亿元。特别是近1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4%。

  加快推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公路通车里程达13028公里,高速公路里程481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道路硬化。铜仁凤凰机场竣工使用, 黔张常快速铁路今年将建成通车,湘西机场2020年将实现通航,张吉怀高铁2021年将实现通车,湘西州即将步入高铁、航空时代。

  加快水利能源建设。全州水利防洪、排涝、灌溉、供水4大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基本解决,基本形成了以220千伏系统为骨干、110千伏系统覆盖全州的电网体系。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了4G信号全覆盖。

  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四宜城镇。全州城镇化率达46.5%,建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山区特征、时代特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州府吉首已成为武陵山区一颗璀璨明珠,“神秘湘西”“梦里边城”令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

  4  注重依托资源优势,走出“活力湘西”新路径

  湘西州以文化旅游、食品加工、现代农业、健康养生、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绿色矿业等10大产业为重点,着力建链、强链、补链,基本形成以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生态文化旅游业为主导,现代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支撑,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先导的新型产业体系。

  黄金茶沁人心脾,酒鬼酒香飘万里,新材料远销全球,新产业蓬勃兴起,文创产品走向世界。湘西州建成了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高新区、7个省级工业园区。2018年,我省获批国家级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西州是示范区内6个市州之一。湘西经济开发区被评为中国湘商十大最具投资价值经济园区。

  加快政务服务网络建设。“智慧湘西”建设处于全省前列,搭建了全州统一的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完成“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接入。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压缩企业开办时间,降低制度性成本,营商环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活力湘西”已经成为武陵山区开发开放的热土。

  5  加强民生事业建设,呈现“幸福湘西”新景象

  70年来,湘西州持续加强民生事业建设,实现了从民生艰难到人民幸福的历史性巨变。

  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深入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地生根,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积极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2018年,湘西州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是1958年的94倍,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初中年巩固率为99.3%。

  积极改善医疗卫生条件,2018年湘西州卫生机构和病床数分别是1950年的247倍和150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87.2%。

  着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农合、新农保、城镇居民医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室,寨寨有广播站,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深入推进城乡同建同治、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和“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数说】

  1.2018年GDP是1952年的6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6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97年的6倍。

  2.5年多来,累计减贫55.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到4.39%,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3.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13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1亿元,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6%,居全省第二。

  4.公路通车里程13028公里,高速公路里程481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道路硬化。

  5.城镇化率达46.5%,建成具有民族特色、山区特征、时代特点的新型城镇体系。

  6.累计封山育林1328.8万亩,森林总面积由1957年的446万亩增加到13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24%。

  7.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87.2%。

  【答记者问】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花开”

  ——湘西州负责人答记者问

  9月25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湘西州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湘西州精准扶贫取得哪些成效?有哪些成功经验?

  答:湘西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5年多来,湘西州举全州之力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取得巨大成效。2017年,十八洞村实现整村脱贫,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返乡发展产业,居民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湘西州积极推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形成了从十八洞村“一枝独秀”到州内外“满园花开”的局面。

  提高站位是重要前提。党中央把精准扶贫上升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湘西州全州动员,全民参与,全社会支持,四级联动,共同来抓扶贫工作,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精准施策是成功的关键。湘西州遵照习近平总书记“五个一批”指示要求,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因地因人因事定制帮扶政策措施,持续深入实施“两基两业”和“十大工程”,解决了教育、医疗、住房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激发内生动力是必要条件。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搞好乡村治理,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使农村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压实责任是重要保障。加强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改进工作作风,实施最严格的检查,坚决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问:湘西州如何规划、走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答:湘西州抓住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机遇,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景区提质,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力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探索走特色化、差异化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之路,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2534.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9%和18.45%,旅游业已成为湘西州的主导产业。

  科学谋划好。编制《湘西州全域旅游建设规划》《湘西州地质公园规划》《湘西州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构建“1+3+N”全域旅游综合管理机制。

  景区建设好。补短板、强基础,着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规划建设1000公里旅游公路、1000公里生态旅游景观走廊和1000公里旅游慢行体系,打造景区间“一小时旅游经济圈”。

  产业融合好。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做好“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扶贫”“旅游+互联网”融合文章,探索出十八洞、红石林、芙蓉镇、老司城等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去年,湘西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9亿元,乡村旅游3年累计带动9.4万人脱贫。

  品牌创建好。深入发掘湘西州地质景观、人文景观、生态景观独特魅力,高品质打造“神秘湘西”品牌下的“天下凤凰”“里耶秦简”“土司王城”“梦里边城”等子品牌。

  问:请介绍湘西州承接产业转移有哪些优势,采取了怎样的做法?

  答:被纳入国家级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推动湘西州高质量发展、实现后发赶超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湘西州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自然资源禀赋独特,各种生物资源、特色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极为富集,开发潜力巨大;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基本形成以特色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现代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具有凸显的区位优势,是我省连接东西、承接南北的桥头堡,是湖南“一带一部”的重要节点,是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经济区的中间走廊;具有政策叠加的优势,享受精准扶贫、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东西部协作等多个国家战略政策支持,多重叠加的政策红利正在加速释放。

  湘西州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精准对接政策。用活用足示范区政策,全面释放政策红利。今年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优化营商环境的力度,建立覆盖州、县、乡、村四级的实体大厅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精准对接产业。以10大产业为重点,着力承接文化旅游、绿色矿业、大健康、现代农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精准招商引资。今年粤港澳大湾区招商活动中,共签约承接产业转移项目84个,总投资760亿元,与正威国际集团、比亚迪集团等30多家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已经有一批企业来湘西州投资兴业。

  精准配套服务。重点抓好交通、信息、物流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开发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着力提升承载能力。扎实抓好“放管服”改革,全面降低企业成本,努力营造重商、富商、安商的发展环境。

  (文/苏原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