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政府专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爱国情·奋斗者 > 详情

【奋斗者】像战士一样冲向创新的战场

  30岁的时候,刘友梅被任命为“韶山1型”电力机车总设计师。第一台车跑起来,他顾不上高兴。

  “你以为跑起来就万事大吉了吗?反而压力更大了。”9月中旬,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机”)办公室,无党派代表人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对记者回忆。

  “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处理,每天跟着车跑,跟着司机倒班,半夜三更叫起来跟着车走,出了问题车子开不动了,停在铁轨上,你得马上解决。钻到车厢底下、趴在铁轨上,一个一个去看,解决问题。”说到这,今年81岁的刘友梅笑了,“那时候我还是小年轻。”

  那是1968年,中车株机的前身田心机车厂开始自主研制“韶山1型”电力机车。厂领导不顾争议,大胆起用表现出色的刘友梅担任总设计师。

  中国电力机车的技术原本是从苏联引进的,但因技术不过关,一直没有批量生产。后来苏联专家撤走,中国于是开始独立研制。在田心机车厂,被称为“电力机车活字典”的刘友梅接过重任。他率领技术人员对引进车进行了三次重大技术改造,将牵引电动机功率提高到700千瓦,机车小时功率、持续功率分别提高到4200千瓦和3780千瓦,电阻制动功率也提高到2800千瓦,最大时速达到90公里。试制成功后,“韶山1型”电力机车很快投入量产。

  从“韶山1型”开始,中国铁路电力牵引机车实现了从普载到重载、从常速到高速、从交直传动到交流传动、从进口到出口的4次历史性跨越。这其中的每一步,刘友梅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之父”。

  但对于过去,无论是曾经经历的艰难困苦,还是收获的辉煌成就,刘友梅都不愿意多谈。

  在刘友梅的办公桌后面,挂着一幅画,一树红梅傲然绽放。这位院士,性格中也有着和他名字一样高洁的因子。他对记者说:“不要老问我过去,要朝前看,我要做的是后面的事情。”

  率领中国电力机车从跟跑、并跑到进入领跑行列之后,刘友梅率先提出了轨道交通“绿色”“智能”理念,首创全程无网储能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2012年8月,世界首台采用超级电容储存电能作为主动力能源的列车在株洲下线,刘友梅骄傲地对来访者介绍:“每节车厢的顶部都有一组超级电容,只需要充电30秒就可以支持列车行进两公里。也就是说,乘客上下车的时间就足够让列车充满电,开往下一站。”

  将超级电容运用于列车的大胆想法,最早来自于刘友梅和外籍专家在一次交谈中迸发的灵感。当时,这位外籍专家正向中方介绍超级电容储能在港口起重机上的应用案例,刘友梅很快联想到,既然吊装集装箱时消耗的势能可以转化储存,列车制动时消耗的动能为什么不可以? 最终,他率领团队将这一创新灵感变为现实。

  如今,81岁的刘友梅每天仍然会出现在办公室,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我这一辈子都要奉献给国家和公司。”

  “轨道交通如何实现智能化,实现自动驾驶、自动管运”是刘友梅现在关心的事。他欣慰地告诉记者,在中车株机,已经有一批年轻的人才成长起来了,自己现在主要做的就是站在他们身后,摇旗呐喊,把握研究方向。

  采访快要结束时,刘友梅再次对记者重复他说过无数次的一句话:“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一个行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的路线。任何核心技术都是买不来的,要不来的,讨不来的。”

  停顿片刻,刘友梅加上一句:“我这一生,就是在这个方面,作为一名战士冲过来的。”

  (文/苏莉 黄震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