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

湖南省政府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十八大以来全省水利改革发展主要成就新闻发布会

  10月13日上午,湖南省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7场在长沙举行。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詹晓安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水利改革发展成效并答记者问。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罗毅君、易放辉也在会上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事业在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征程中发挥了哪些支撑作用?

  答:水情是湖南最重要的省情之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既得益于优越的水系水资源条件,又受洪涝频发、局部缺水所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上下大兴水利,水利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打下了坚实的水利基础,其主要作用可以用“拉动经济”“改善民生”“保障安全”“改善生态”4个关键词来概括。

  拉动经济,就是大规模水利投入有力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5年共投入1176亿元,建成了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设施,极大地带动了建材、机电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就业,拉动了内需,成为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支利箭之一。

  改善民生,就是水利发展成果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突出表现在农村饮水安全和农田水利建设,5年解决了25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实施了大中型水库及灌区、“五小水利”等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尤其对于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保障安全,就是切实增强了全省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全省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战胜了2017年超历史洪水的洪灾、旱灾。这5年比前5年,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倒塌房屋、死亡(失踪)人口分别减少16%、20%、54%、20%。全省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12年的43%提高到2016年的76.6%,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72提高到0.505,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33亿公斤。

  改善生态,就是通过严格水利管理和建设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落实,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河道采砂整治、河道保洁,“一湖四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开展水土保持、水生态文明建设,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促进了美丽乡村、宜居城市建设。

  问:2013年以来,我省把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省“一号重点工程”实施,取得了哪些经验?如何向“一湖四水”推广?

  答:经过持续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湘江流域生态质量稳步提升、水质持续好转。

  江水更清。2016年,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3%,Ⅱ、Ⅲ类水质占评价河长比例达到98.7%,56个省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98.6%。

  河道更畅。积极推进流域干支流堤防建设,治理中小河流130条,流域内采砂船从1049艘减少到672艘,湘江干流长沙至衡阳段全面禁采,2000吨级航道直达衡阳。

  两岸更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5平方公里,复绿矿山1500多公顷,新增造林面积53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5%,湿地保护率提高到69.24%。

  我省推进“一号重点工程”的做法与中央全面推行河长制的要求高度契合。我省将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把湘江保护与治理的经验向“一湖四水”拓展,系统推进水资源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六大工作。

  问:在抗御洪灾尤其是抗御2017年超历史洪水过程中,我省多年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答:水利工程是防洪减灾的基础。多年的实践表明,我们之所以能取得防汛抗灾的胜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得益于坚持不懈大干水利。

  具体而言,在夺取今年防汛抗灾全面胜利的过程中,水利工程发挥的积极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抗御洪水能力明显增强。通过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洞庭湖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等,全省水利工程抗御洪水能力明显增强。据统计,今年全省共发生各类险情6640余处,其中较大险情133处,与1998年相比,分别只有其1/5、1/10,险情明显减少;全省14000多座水库安然无恙。1998年,洞庭湖溃决大小堤垸163个;今年仅出险421处,未溃一堤一垸。今年许多地方发生的洪水超过了工程设计标准,但工程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二是极大减轻了防洪压力。通过实施水库、湖泊及排涝工程联合调度,有效应对了湘、资、沅及洞庭湖洪水,极大减轻了沿线城市防洪压力。比如,五强溪、柘溪等大型水库洪前预泄,多腾库13.66亿立方米,高洪时拦蓄洪水近40亿立方米,分别降低了沅水桃源站、资水桃江站水位2米、2.5米,避免了沿线城镇遭受“灭顶之灾”;关键时刻,加上三峡水库调度,缩短洞庭湖城陵矶站超保证水位时间6天左右,降低城陵矶水位约0.6米,避免了城陵矶河段发生超历史高洪水位。

  三是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气象、水文、防汛等部门建设的大量监测预警设备设施,既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及时转移人员赢得了宝贵时间,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据统计,本世纪前10年,全省因山洪灾害年均死亡113人,目前已降至2012年以来的年均34人。2017年,全省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有效指导人员转移194万人次,122个县市区有105个实现了“零伤亡”。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成效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成果?

  答: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是政府的庄重承诺。省委、省政府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实事,各市州、县市区切实担当主体责任,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是群众受益面广。5年来,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29亿元,解决了25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包括国家规划外的洞庭湖区265万人),是近年来投资最多、受益面最广、群众反响最好的民生水利项目。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解决375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是各地措施有力。各地全力做好资金筹措、项目建设、建后管理等工作,确保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

  三是积极创新模式。部分市县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PPP等新模式,极大提升了农村供水质量和水平。比如,嘉禾县推行以县为单位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全域覆盖,形成了城乡居民饮水同水源、同水质、同水价、同服务的良好格局。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还需进一步巩固提升。在思路上,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管理专业化”,通过新建、扩建、改造、联网等措施,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规模化的供水工程。在目标上,进一步提高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到2020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力争达到80%以上,其中洞庭湖区90%以上。

  问:我省是如何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水是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之一,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水资源、水污染、水生态问题,“一湖四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把生态理念融入到水利建设、管理、改革全过程。我们从工程的规划、设计到实施及建后管理,都始终践行生态理念、落实生态措施。2016年6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在水资源管理、河湖保护治理、河道采砂管理等方面探索推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真正把生态治水落实到水利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二是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四项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管控行动,对20个行业63种产品实施强制性用水定额标准,以严格的管理措施促进了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水定城、以水定产”的硬约束不断增强。与2012年相比,我省2016年万元GDP用水量从148立方米减少到105.7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107立方米减少到79.6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72提高到0.505。

  三是把河湖系统保护治理作为生态治水的重点任务。以持续深入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突出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实施水陆统筹、联防联控、流域共治,做到“四水协同、江湖联动”,加快构筑“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屏障。截至目前,我省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1.48%,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0.9%,一批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功能受损河湖的生态功能逐步修复。

  四是把水生态基因融入到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以长沙、郴州等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载体,以河湖水系连通、水土保持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项目为重点,将水文化、水景观主动融入到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水生态工程,让老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望成为现实。(信息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