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带头人专访

迎接党代会建设新湖南_已归档>献礼 • 新发展>课题带头人专访> 详情

“飞地经济”将助力湖南经济飞得更高更好

访湖南大学经济学教授李琳

  湖南大学经济学教授、民建湖南省委参政议政委员会主任、湖南省政协委员李琳提出的“金策”——《湖南对接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中的“飞地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被称为“思路清晰,将经济新常态下湖南的发展与整个长江经济带有机融合起来”“特色鲜明,紧紧抓住了加快湖南‘飞地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较强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建议”。10月26日,记者采访了李琳教授。

  记者:“飞地经济”与传统意义上的“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有何区别?

  李琳:“飞地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不仅具有产业集聚的功能,还承载着跨地区产业转移和管理模式创新、品牌输入、技术溢出的特殊功能;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转移机制,它突破了以往传统的单一企业或项目的“点对点”的转移,强调产业链式的“面对面”的转移,强调“飞入”地区在承接产业过程中的吸收与学习机制的培育,因此与单纯的“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是有着不同内涵与外延的。“飞地经济”正在成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的通用模式,而在“长三角”、四川等地,这一模式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发展得比较好了。

  记者:湖南发展“飞地经济”有哪些比较优势,面临哪些问题?目前进度如何?

  李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一带一部”战略定位及同时跻身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两大国家层面区域战略规划,赋予了湖南“数区叠加、多重利好”的独特优势;二是交通优势。处于京广高铁和沪昆高铁交会的“黄金十字”,且已基本形成“长三角”半日达高铁交通圈;三是成本优势。湖南的工资、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在长江沿线11省市中整体处于中低水平,是发展“飞地经济”对接“长三角”的有利因素;四是产业基础优势。湖南的优势产业集群以及较好产业配套为发展“飞地经济”提供了极为关键的产业支撑。与此同时,也面临发展理念滞后、起步较晚、统筹规划缺失、模式单一、管理体制制约等问题。湖南应扬长避短、突破瓶颈,以发展“飞地经济”为载体,在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共赢中提升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培育新的增长极;鼓励优势产业(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中的龙头企业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发展。令人欣喜的是,在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下,今年以来“飞地经济”在我省省域、市域、县域各层面呈快速稳健发展势头,前景看好。

  记者:您近年来提交了多个高质量提案,大量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这个关于湖南发展“飞地经济”的研究成果更是获得了李克强、俞正声、张高丽三位政治局常委的批示,堪称“智库大咖”,对此您有何心得体会?可否为新型智库建设提些建议?

  李琳:这些年的工作及成果让我深刻感悟到,一个学者,只有具有经世致用的学术情怀和学术担当,瞄准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战略问题,坚持脚踏实地精准调研,才能提出“站得高、把得准、落得地”的对策建言,才能当好党委政府的“思想助手”“决策参谋”。很多成果不只属于我一个人,而是与课题组的集体努力密不可分。关于新型智库建设,我想提两个方面的建议:一是用好“考核”这个指挥棒。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中,现有考核体系对智库研究的激励与支持还非常有限,不利于大家产出更多卓有建树的成果,需要大力改进重构。二是充分释放“人”这个关键要素的作用。对不同科研群体应采取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引领他们聚焦重大问题、投身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持续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