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篇

  一、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

  社会大局持续平安稳定。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犯罪,前三季度侦办非法捕捞违法犯罪案件破案数及移送起诉数居全国第三、团伙案件破案数居全国第一。道路交通事故防控成效显著,亡人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6.95%、27.45%,较大事故数同比下降47%,是全国8个一次死亡5人以上事故“零发生”的省份之一,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排名全国第一。禁毒形势明显好转,2022年破获毒品案件数、缴获毒品数等排名全国前列,耒阳市、衡阳县、隆回县、祁东县和预警通告地区邵阳市相继摘牌。

  信访矛盾化解成效显著全面推进“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年活动,全省19个信访重点领域中16个领域重复信访数量实现同比下降,重复信访占比低于去年全省重复信访占比(57.6%)23.3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全国重复信访占比(41.3%)7个百分点。中央交办信访积案化解进度居全国第三、质量居全国第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总结推广“溆浦经验”,24个县市区达到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创建标准。

  推进“九合一”智慧平台建设。运用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建设一库一图一平台、一云一网一中心、一厅一园一体系“九合一”湖南智慧自然资源系统。依托遥感卫星、铁塔视频、无人机航拍、人工核查等手段,构建“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监测有平台、问题早处置、整改全落实”。全年通过铁塔视频共提取疑似火情告警信息近9000处,第一时间发现较严重森林火情71起,为及时扑灭赢得了宝贵时间。

  铁路安全环境整治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在全国开展铁路安全环境三年整治行动,省域国家铁路路外伤亡事故连年大幅下降。2022年1-11月与整治前的2019年同期比较,事故起数减少110起、死亡人数减少95人,同比分别下降69.62%和67.86%。交通运输部安委办在全国推广湖南整治经验。

  有力促进物流保通保畅。强化部门联动、责任落实、服务保障,全力打通货运“大动脉”、畅通物流“微循环”、疏通民生“服务网”,全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水路无阻断现象,无货车、货船滞留现象。

  二、扎实稳住经济大盘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并成立专班,出台承接落实稳住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全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撑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1-11月全省完成投资同比增长7.8%,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2.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2022年落实中央水利投资145.9亿元、同比增长36%,位于全国前列。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决策和立项,防止超出财力铺摊子、上项目。

  高效做好要素保障服务。出台用地要素保障42条政策措施。强化“两个统筹”督导服务,分行业组建10个要素保障服务专班,完善部门会商机制,召开重点项目用地要素保障工作推进会,开展历史遗留用地报批案卷“清零”行动。严格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开展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处置,加强自然资源资产领域风险防范,处置园区三类低效地6.16万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8.21万亩、闲置土地6.34万亩,处置率位居全国前列。全面加强财源建设,把握土地供应节奏,加大矿权投放力度,全年供地25.9万亩、价款1601.55亿元,价款居中部六省第二,全省资源税等6个自然资源税种累计收入652.23亿元、同比增长5.63%,采矿业税收35.38亿元、同比增长22.67%。

  精准服务科技型企业。全面落实助企纾困一揽子政策,为4387家科技型企业兑现研发奖补资金超11亿元,为2300余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超60亿元;全省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突破24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净增2000家和7000家。

  用好用活专项债券。2022年全省专项债券规模达1463亿元,增长10.2%,是力度最大、进度最快的一年,集中支持913个重点项目建设,撬动总投资6800多亿元。

  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大力推动重组整合,省属监管企业由28家调整至21家,资源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户均资产由543亿元提高到760亿元、户均营业收入由220亿元提高到300亿元、户均利润由12.6亿元提高到15亿元。

  商事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纵深推进,进“前三扇门”事项达146项,比全国版增加26项,企业平均开办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全面优化,81个审批事项实现全程无纸化审批,平均承诺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58%,窗口直办事项承诺时限缩短90%,吸引40余家优势医药企业来湘注册生产,截至2022年11月,全省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数达7771个,年注册量居全国前列。

  园区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以亩均效益为导向大力开展“五好”园区建设,制定支持园区发展“1+3”政策体系,开展园区土地利用清理,重新核定144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实际建成区四至范围和面积,建立园区双月通报机制,深入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国率先系统建立支持园区发展政策体系。

  河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率先发布省总河长令,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的现代化河湖治理体系。强化联动协同,形成管护合力,构建“河长+部门+区域”的合作模式,形成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联动作战的系统合力。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幸福河湖。完成浏阳河国家示范河创建,高标准推进松雅湖、沱江、涟水等省级示范河湖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乡镇样板河段4000余条、水美乡村22个。

  在全国首创实施“小荷”人才专项。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实施“小荷才露尖尖角”青年企业科技人才专项,全省14个市州共立项支持200余人,形成支持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良好态势。

  质量强省建设取得突破。全国首家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共建知识产权强省,联合召开共建大会、印发共建方案和要点。中国(湖南)和中国(湘潭)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长沙市、湘潭市等5个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在全国率先发布品牌建设、首席质量官系列省级地方标准,“质量体检进企业”经验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推广,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

  审计监督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推行审计与财政协调联动机制,实现指标共商、信息共享、成果共用、整改共抓,重点加强政府债券、国有资产、存量资金等方面的管理,近三年促进盘活存量资金205.52亿元,该项工作在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工程招投标审计创造“湖南经验”,开发集成76个数据分析模型,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并移送工程建设项目围标串标陪标等问题线索5000余条,推动公布失信黑名单4批,该项工作得到中纪委和审计署充分肯定。在全国审计机关第一家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审计整改,推动由人大常委会开展审计整改满意度测评,对审计整改存在突出问题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开展约谈,形成较大影响。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耕地全程一体化保护机制不断健全。2022年,全省耕地净增8.12万亩。守住一个责任目标。带位置下达2022年耕地保护任务(5431.7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4812万亩)以及恢复耕地任务(50万亩),目前已恢复耕地57.86万亩。完善一套制度体系。印发全面推行田长制的意见,建立“5+1”田长体系,设立网格田长105072名,实现全省全覆盖。编制一个专项规划。在全国率先编制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实行“一张图”管控,做到红线入规划、责任到地块。严格一个节地标准。加强全过程监管,在用地审批环节严格节约集约标准,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构建一套督察执法机制。建立“五抓五早五协同”督察执法机制,出台耕地保护责任追究移送办法,抓好国家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动存量违法清零、新增违法零增长。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巩固提升,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年累计识别监测对象44.7万人、消除返贫风险21.3万人,实现脱贫人口务工251.5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18%。出台支持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跨越发展的意见,2022年前三季度,15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0.74亿元,同比增长4.8%。

  高标准农田建设再上新水平。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获2021年度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2022年9月,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省召开。2022年度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78.38亿元,为财政投入最多年份,已全面完成4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万亩)。采取“主体自筹、银行贷款、财政补助”方式,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贷联动,确保2022年度可建成每亩投入在3000元以上的高标准农田60万亩左右。

  有序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优质种源供应,强化油茶种业科技创新,培育出亩产达50公斤以上的一大批优良品种。推进油茶基地建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培育邵阳、衡阳2个中国特色农产品(油茶)优势区。不断提升油茶加工水平,规范小作坊生产,培育核心骨干企业,聚焦精深加工提升。加快构建产品流通体系,推进油茶果初加工与茶籽仓储交易中心建设,加强油茶产品安全监管,持续推进“湖南茶油”公用品牌建设。持续推进“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油茶科创谷”等科研平台建设,加快岳麓山实验室林大林科院片区建设。省政府与中林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五、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促就业工作再次获评全国先进。一是促创业。构建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活动、创业补贴“五创联动”服务体系。二是保用工。综合采取“点对点联系”+“清单式服务”、“线上带岗”+“线下送岗”、“定岗培训”+“定向输送”等模式为用人单位稳岗留工、复工达产“输血送氧”,以用工稳支持企业运转稳。三是强服务。建设2000多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村),2022年归集家门口就业岗位18万个,促进14.86万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打造“湘技湘能”职业培训品牌,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我省2名选手分别荣获时装技术项目、砌筑项目金牌,获金牌数仅次广东省和上海市。

  “双减”取得阶段性成效。校内作业管控100%达标、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线上线下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分别达 100%和 81.57%,校外培训机构全流程监管比例达99.73%,位居全国前列,收费标准降幅超过31.5%。超额完成新增公办园学位。2020-2021年,全省共增加公办园学位52.65万个,到2021年底,全省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由23.8%提高到53.61%(国家要求50%的目标),超出国家规定任务3个多百分点,有效化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湘雅医院获批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湘雅二医院被确定为国家精神医学中心主体医院。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考核中,我省门诊满意度位居全国第二、住院患者满意度位居全国第六。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综合成绩居全国第三、中部省份第一。中医药发展全面提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占比排名全国第7。2022年全省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达27.89%,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药品和耗材价格大幅下降,累计参加和组织集中带量采购22批,集采药品416个,累计节约费用80多亿元;2021年实施规范药品挂网和价格联动,1.5万个挂网药品总体降价25.15%;2022年开启新一轮价格联动,22433个挂网药品整体降价7.1%。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保障得到加强建立精准救助体系、打造精准救助平台、推进精准核算评估,提升精准救助能力,实行常态化动态监测预警。2022年,8.6万低保边缘人口纳入低保,全省保障低保对象176.99万人,因灾因疫情等临时救助42.78万人,兜住兜牢了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在全国率先探索制定并推广“五部位改造法”。出台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将20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相关项目纳入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全省建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9808个,标准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858个,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床位13.8万张。

  六、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建设成绩斐然。我省千两茶、茯砖茶、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等3个项目纳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上升至9个,数量晋级全国第一方阵。澧县鸡叫城遗址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益阳兔子山等3个遗址获评“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湘剧《忠诚之路》获文华导演奖。深入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门前十小”示范工程,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性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和“智慧广电”建设全国领先。建成111个县级“村村响”或应急广播平台,建设1691个乡镇广播站、30492个村广播室,架设43.57万个喇叭和音柱,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村广播声音全覆盖,广播专栏《村村响大喇叭》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全国第二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第二届高新视频创新应用大赛中,我省共获奖15个;6个案例入选超高清视频典型应用案例,名列全国第二。5G重点实验室数字主持人“小漾”获得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虚拟数字人技术应用一等奖,进入工信部、广电总局联合公布的超高清视频典型应用案例名单。

  成功举办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央媒、省媒等18家媒体同步直播开幕式,覆盖195个国家和地区,1.2亿人收看,短视频及话题触达人群40亿人次。在办会过程中,全省推进重点项目410个,张家界铺排各类项目546个,总投资达708.86亿元,实现了“办会兴城、立标打样”的预期目标。预计全省2022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2亿人次左右,同比下降2%左右,好于全国18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收入620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5%左右,好于全国20个百分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