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港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国兵(右一)在"胶囊"式散料大棚内给来访的媒体记者介绍城陵矶港口改造工程。
正在运行中的鼎城区石板滩镇石煤矿区污水处理厂。
生态修复后的君山华龙码头。
城陵矶港口升级改造中的装卸设备。 龚德贤/摄
今年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的第五年,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两周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殷殷嘱托,湖南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开展长江经济带、环洞庭湖生态治理,为“留住一江碧水”,书写了一份颇为亮眼的“答卷”。
河湖治理
去浊扬清“守护”有良策
作为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的湖南省,有着大大小小近5000条河(支)流,还有湘、资、沅、澧“四大名水”。而这“四大名水”齐汇洞庭,由洞庭入长江,故此洞庭湖素有长江之“肾”的说法,洞庭湖水质的好坏,对于“留住一江碧水”至关重要。
洞庭湖大致可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近年来,受江湖、河湖关系变化等因素影响,洞庭湖水流不进、流不动、留不住、污染重等状况日趋加重,因此,水生态治理是洞庭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关键。
从2016年起,湖南省在洞庭湖区启动沟渠塘坝清淤、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河湖围网养殖清理、河湖沿岸垃圾清理、工业污染源排查整治等五大行动,并同步实施湿地修复和黑臭水体治理,推进退养还净、退林还湿,退淤还畅,以及大通湖、珊珀湖等九大片区治理,以进一步改善洞庭湖生态环境。
位于常德安乡县的珊珀湖,系澧水和松滋两河尾闾洼地积水成湖,是一个半封闭型调蓄湖泊,总面积18.3万平方公里。湖区周边所有水面及池塘由一家水产养殖企业承包经营,从事水产精养,由于企业过度投肥并将精养鱼池的养殖废水排入湖内,经年累月,将珊珀湖水污染成劣Ⅴ类水质。
据安乡县副县长周宏林介绍,“2019年,安乡县政府与北京林业大学和湖南中蕾生态科技公司开展治污深度合作,制定出‘水下森林’动植物群落重建方案,确定了‘全面禁投、环湖截污、补水活水、重点清淤、生态修复’五大治理举措。一年多来,对环湖生态区内3318亩养殖池塘实施退渔还耕、退渔还湿;环湖生态区外的6417亩养殖池塘转型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全面禁投。从临近省份调运30艘挖泥船,对底泥较厚的重点区域采用绞吸式挖泥船予以清除,目前已完成湖底清淤610万方。另外,在前期完成3000亩湿地的情况下,今年实施栽植挺水植物近3000亩,后期将继续实施6000亩水生植物栽种,同时还将合理投放净水鱼类和底栖动物,逐步恢复水文、水质原生态系统,力争在年底前,全面完成珊珀湖水下森林动植物重建。”
据了解,截至2019年底,湖南德环检测中心检测珊珀湖水质已为Ⅲ类。
岸线整治
生态标准改造再“升级”
“我一吹口哨,江豚就会浮出水面跟我打招呼。”在岳阳市君山华龙码头,47岁的当地志愿者周辉军在长江边上吹起了独特的口哨,十多头江豚先后跃出水面,似乎在与岸上的人打着招呼。周辉军自豪地表示,现在每天都有好几群几十头江豚在此嬉戏、觅食,而他的“绝技”也是与江豚长久相处而得来。
据君山区交通运输局局长陈运华介绍,这里三年多前,还是一个非法砂石码头,砂砾堆成一座座山丘,风一吹尘土飞扬;砂石传送带与传动轴摩擦发出近乎喘息的低吟声交相与采砂船发出尖利刺耳的轰鸣,打扰着这里原有的宁静,使得江豚鱼四散而逃,了无踪影。而现如今,经过几年的整治复绿,呈现在眼前的则是一碧万顷,江流纵横、草甸青翠,草长莺飞,翠似碧玉的生态湿地与壮阔的江流交相辉映。
君山区常务副区长罗遥表示,“江豚对水质和环境要求特别高,这里能够聚集这么多江豚,说明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稳定持续向好。”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尽显生机。
湖南省林业厅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洞庭湖越冬水鸟超过24.6万只,创下10年之最;江豚稳定栖息种群达220头,麋鹿种群164头。
城陵矶老港码头环保提质改造工程同样引人注目,在其如火如荼的施工现场可以看到,项目主体工程——全封闭“胶囊”形散货大棚已完成封顶,工人们在忙着设备调试。湖南省港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国兵介绍说:“顺势而为,方能行稳致远。城陵矶港历史悠久,1899年设关开埠,1965年开港,是全国内河28个主枢纽港之一,历经时代变迁,港内设备落后,大量货物露天堆存,晴天灰尘满天,下雨污水横流,直排长江,环保问题严重。改造后的散货堆存区进行了全封闭处理,解决了货场粉尘污染问题。仓库内配置3台堆取料机进行装卸作业,可一次对55节车厢(约3500吨)进行装车作业,年吞吐能力可达到1000万吨;到2025年,货物吞吐量达到约8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0万TEU。新建的巨型‘胶囊’型全封闭散货仓库大棚长470米、宽110米、高46.5米,总面积5.1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单体大棚,改造后的码头将成为公园景观式港口,实现‘零污染’、‘零排放’。”
乡村环卫
“厕所革命”防污有新招
洞庭湖区居民,大多都围湖而居,居民生活污水排放,严重影响着湖区的生态环境,如何将湖区人居环境整治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一并纳入环洞庭湖区生态统筹治理,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在大西岗村探索出来一条可行的路径。
大通湖区区长胡国文介绍:“厕所革命”关系广大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关系城乡社会文明进步,尤其是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传统农村居民的素质提升息息相关,这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把农村改厕与大通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谋划的创新方式。简单地说,就是采用三格化粪池,经过这三级的截留,加上厌氧发酵、沉淀虫卵等过程,流出的粪液基本上不含寄生虫卵和病原微生物,成为无害的优质有机肥,可供农田直接使用,但磷、氮距离一级B排放标准有所偏高,就需要再增加一个小型人工湿地,利用种植的挺水植物(如美人蕉、铜钱草、芦苇等),通过水生植物的根系吸收部分磷、氮元素后在此沉淀过滤,达到一级排放标准。让新型卫生厕所成为“截污”的重要手段。
截至2019年,大通湖区完成农村厕所改造3967户,超额完成省市确定目标任务,农村改厕工作得到强效巩固提升,也有效助力了大通湖水环境持续改善,2019年大通湖水质总体评价为V类,全年总磷均值为0.122mg/L,同比2018年0.215mg/L明显下降,其他指标均达标。
生态修复
石煤尾矿治理见成效
益阳赫山区宏安石煤矿曾被中央环保督察组作为重点案件督办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公开曝光。如今生态修复治理施工已全部完成,恢复后的植被草色葱郁,生机盎然,不经意间给人一种置身于高尔夫球场的错觉。
同样受到中央环保督察组重点案件督办的,还有常德市鼎城区石板滩镇石煤矿区,分为伍房、枫拾、印山、新堰湾四家石煤矿,呈南北带状分布,开采面积达35.76公顷,总长4000米。采坑积水形成8个受污染水体约470万立方。
鼎城区成立石板滩镇石煤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指挥部,经研究形成污水处理、矿坑回填、生态修复三步完成生态恢复的治理方案。在枫拾矿区治理点,随着推土机加足油门的轰隆声,阵阵扬尘腾空而起,整个治理点推土车铲车的轰鸣不绝于耳,近10辆推土车和铲车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矿坑回填。
拾柴坡村村民薛绿毅告诉来访记者:“枫拾矿区原本是一片油茶林,盛果期,全村村民每年每户能分10多斤茶油,后来发现石煤,被露天开采,裸露在外的石煤虽然热量比不高,但因为含硫磺比例较高,经常发生自燃,一燃就是几天,环境就是这么被破坏的。还好中央重视环保,现在整治还不晚。”
枫拾煤矿治理点紧邻白龙潭水库,是拾柴坡村1500人的饮用水源,也因煤矿开采,废弃的表土和矿渣覆盖大堤外坡,导致废水外流,所幸此次被纳入治理范围。此次治理,运走废弃矿渣3.5万方,覆绿1.2万平方米,整修大堤近200米,大堤原貌得以还原。
据湖南省发展改革委长江处处长陈江平介绍,洞庭湖区五大专项行动,累计关停退出或易地搬迁规模养殖场8827家、疏浚沟渠8.79万公里、拆除矮围网围472处、排查整治工业企业2860家、清理杨树22.88万亩。目前,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18个问题已整改到位15个,剩余3个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部整改到位;2019年披露的19个问题已制定整改方案并报国家长江办,计划今年年底前整改到位18个,剩余1个将于2021年上半年完成。深入开展长江岸线清理专项整治,在关停拆除长江干流岸线39个非法码头的基础上,对27个利用项目进行清理整治,现已拆除14个、整改保留13个。“只有忍住破茧的阵痛,才能感受化蝶的美好”。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湖南省国考、省考断面Ⅰ~Ⅲ类优良水质比例分别达到95.6%、91.7%,洞庭湖区总磷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41%,接近Ⅲ类水质标准。
(文/龚德贤 田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