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孤老残疾人,如今能够衣暖饭饱,住新屋,治大病,吃穿不愁,我很满足了。”9月3日,记者在涟源市杨市镇立珊村采访,村里的孤寡老人姚枚兵欣喜地对我说。在湘中地区,有一部分特困人群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他们的心里乐开了花,生活充满了阳光。
五保户住进了新房
杨市镇立珊村有10个五保户,靠政府特困补助369元生活费过日子,他们的住房几乎全是危房。五保特困户姚枚兵的旧房面临倒塌,村主任姚仁寿写好报告,实地察看拍照后,给他租房暂住栖身。随后,姚仁寿找了泥工匠包工头,自己垫借2万现金为姚枚兵动工建房。姚枚兵建房处路窄不能走大货车,运不出危房垃圾,运不进建筑材料。村支两委干部又一起带人修通道路,仅5个月建好了带厨卫的40平方米的新房,姚枚兵高兴地住了进去。2016年底,姚枚兵还收到了镇扶贫办补贴给他的3.2万元,还清3万多元建房材料工资费用时,他笑中带泪,一个劲地连连道谢。后来,市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专项巡察组在检查发现该村的10栋五保户危房改造质量确实好,式样新颖又实用,开始在全市推广。据建房人士介绍说,10栋五保户套房,由本村干部垫资设计,通电通水通路,厨卫功能全齐,采光好又不超面积,住得安全又安心。姚仁寿说:“除了10个五保老人外,还有16岁的孤儿,名叫邓志,村委会给他做的危房改造也已完工,很快可以住进一层带厨卫的新房了”。
聋哑人找到了对象
茅塘镇石门村低保贫困户蒋小明是轻度精神病人,丈夫病故,膝下一儿二女,儿子戴校忠是哑巴,平日里以给人补鞋为生。
一天,戴校忠突然退掉修鞋的门面,在家睡觉,询问得知是因为在2016年底,通过网络与一位同是语言残疾的女孩处朋友,本来二人处得很好,但当女孩到他家看了家境后,就与他断绝了联系,失恋对他造成很大的心理打击。石门村支书肖忠益是蒋小明家的帮扶人,肖支书以自身残疾为例,与戴校忠用笔在纸上交流:“我是从小得的小儿麻痹症,行走不便,干不了体力活,但我从来不自暴自弃,年轻时自学电器维修,中年又学会计,有一技之长,靠本事吃饭。而你身强力壮,又有一门技术,更加应该树立信心,勇于承担家庭责任,让两个妹妹安心完成学业,将来一定会建立一个美好的家庭。”戴校忠看了后,高兴地点头写下:“好的,支书,看有人要我不?”后来,肖支书托人帮忙,在五江搪瓷厂挂瓷车间给戴校忠安排了一个单独挂瓷的就业岗位,月工资约3000元。他平日在厂里做事,闲时在家修理鞋子、配钥匙,努力赚钱。又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对自家的危房进行了翻新,送两个妹妹分别读完了大学和中专,并走上了工作岗位。肖支书到戴校忠的新家时,问起他的感情状况,他高兴得笑歪了嘴,说自己在网上找到了对象,目前感情状况稳定。他的母亲蒋小明总是说:“肖支书,现在的村干部怎么这么好呢?”“是共产党好啊。”肖支书应声回答。
失明人“看”到了希望
龙塘镇莲花村有一位盲人,名叫夏泽富,现年35岁,是先天性的左眼失明加右眼视力较弱。前两年,他的父亲因遭遇意外,做过两次大手术,花尽家中积蓄,加上母亲视弱需亲人照看,家庭经济十分贫困。而夏泽富14岁时,由于右眼视网膜突然脱落导致完全失明,一连串的打击让夏泽富生活无望,在家偷偷服毒自杀,幸亏被人发现送医抢救才活下来。他的情况引起了镇、村干部的注意,把夏泽富介绍给了涟源市残联理事长陈军生,恰逢当时湖南省特教中专学习中医康复按摩专业招收盲人学生,残联资助夏泽富1万余元学费入校就读,偶尔还有其他单位的捐赠。3年学艺归来后,他回到蓝田开起盲人按摩店,但店子开张3个月后因手艺不精被迫关了门。不服输的他再次来到长沙雨花区边学艺边工作,潜心学习8年后,现在长沙按摩医院上班。如今技艺精湛,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增多。同时,村里的扶贫一支书时常去他家走访,帮助发展鸡鸭养殖和水稻、玉米农作物种植,家庭收入也增多了,并在村组干部帮助下建好了一栋三层混凝土结构新房。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夏泽富也顺利成家,前不久再传喜讯,家里添了个胖小子。身在长沙的夏泽富常夸赞:“感恩扶贫干部们,不管是三伏天还是三九天,嘘寒问暖,一直帮助我照顾着父母。”夏泽富摸索着键盘,敲出一段激扬的文字,“我会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去获取缕缕光明的希望,我会用盲人按摩的知识去维护人们的健康,我会用勤劳的双手支撑我温馨俭朴的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