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创新引领在湖南发展路径中留下越来越清晰的足迹,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创新引领新湖南
这个夏天,因了创新,三湘大地更添火热。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发布了自主研发的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信号系统,已具备为全球用户提供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全面解决方案的能力。
国内首批量产L4级(即高度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红旗E·界,正式亮相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
工程机械的名片级企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交出了漂亮的半年报,净利润大幅增长。两家公司大力持续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制造,回报丰厚。
……
回首70年前,三湘大地一穷二白,创新的种子艰难萌芽。走过不平凡的70年,随着对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化,湖南对创新的追逐日渐白热化,创新型省份建设正快马加鞭。
人才与投入大增,高水平成果频出,创新家底越来越厚
如果说GDP是区域经济规模排名的最显著指标,创新家底则蕴藏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深层密码。盘点湖南,可以看到清晰的创新发展脉络,也可以预见未来。
创新,最大的资源是人才。据湖南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70年来湖南科技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增长了40多倍,到2018年总数达到179万人,而且高层次科技人才增长迅速,数量居中部前列。
袁隆平、黄伯云等一批享誉中外的科学家长期工作在湖南,三湘院士总数达82人,长期在湘工作外国专家1367人。近两年来,长株潭三市更是按下了快进键,共引进70余个省外院士创新团队、1100多名高层次专家来湘创新创业,55名湖湘青年英才先后入选国家千人、万人等“国家队”。
科研平台是人才施展拳脚的重要阵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仅有3家科研型机构。到2018年,已经形成了以1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临床医学中心为龙头,覆盖重点产业和重大民生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平台服务体系。
创新,真金白银的投入是保障。全省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约1000万元至2000万元起步,到2018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突破7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的主体从政府为主扩展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今年上半年,全省3618家企业研发准备金备案资金达480亿元,完成全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6成多。
有如水到渠成,高水平成果在三湘大地涌现,很多成了湖南名片甚至中国名片。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等标志性创新成果领跑世界;C/C航空制动材料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该技术上对我国的封锁;建成了国内首条8英寸IGBT生产线;研制出 “海牛”深海钻机、大倾角离子注入机、永磁同步牵引电机、大容量石墨烯电容等尖端产品;在全国率先研发出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治疗丙型肝炎的中药新药;培育出三倍体鲫、三倍体鲤、“双低”油菜、优质油茶、杂交辣椒等生物新品种。
湖南成了获奖大户,近10年来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约200项。
最新统计显示,湖南省科技综合实力排名由2000年的全国第14位上升到第12位,科技进步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2.5%提高到接近58%。今年上半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44915件和25110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34件。
从高新区起步,到重点扶持创新创业园区,再到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高地越来越多
若论湖南的第一个创新高地,要属长沙高新区。
从1988年靠2万元开办费起家,从0.5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因陋就简发展,在国内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没有地理围墙的试验区”。多少咬紧牙关创新创业的故事,成为这片土地上不朽的传说。30年后,长沙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的综合排名提升到了第12位。一批业界赫赫有名的企业如中联重科、威胜集团、杉杉能源、三诺生物、远大住工等,在这里长成参天大树。
追着梦想,一个又一个高新区在三湘大地应运而生,承担起建设创新高地的重任。如今,湖南拥有国家级高新区8家,位居全国第6;省级高新区也发展到24家。近6成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在高新区,高新区实现了从创新个体到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转变,正成为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以中联重科为龙头企业,长沙高新区打造了湖南首个千亿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关联企业过千家,联合了电子信息及互联网技术应用、新材料在内的6大主导产业共计2.8万家企业。
宁乡高新区则完成了抢滩储能新材料产业的基础“战备”:依靠20多家锂电池上下游企业和相关企业组成的产业链闭环,储能装备从“出生”“服役”到“再生”的全生命周期,都能在这里完成。
当前,湖南正全力推动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力争到2020年产值突破17000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而在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中,以高新区独立承担或主导建设的产业达15个。
随着“135”工程的实施,创新高地队伍大规模扩容。
湖南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表明,全省在126家创新创业园区内,建成各类标准厂房3977万平方米,引进“双创”企业6038家。其中,省重点扶持的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项目833个,延链补链类产业项目1064个,113条新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以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家国家级高新区为主建设的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则充当老大哥的角色,获批4年多来取得了长足发展。2018年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00亿元,占全省的近3成。今年上半年,预计自创区技工贸总收入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均同比增长10%。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创新赋能越来越大
人工源频率域电磁法地下8公里的探测世界纪录,在何继善院士团队创造的勘探技术与装备指引下诞生。这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果在中国大地应用后,至今已提交页岩气、常规油气、生物气、煤炭等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5000亿元。
一个用于钢丝拉伸的支撑导辊,通常工作一周就会被磨出一道凹槽而需要修复。但在喷涂一层纳米级硬质合金粉后,导辊可连续工作1年。以前需要进口的纳米级硬质合金粉,在湖南企业顶立科技率先实现国产化。这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成果,不仅拉低了国外同类产品价格,并出口至国外,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16.5亿元。
快速舒适又安全的中国高铁,营业里程遥遥领先世界。背后,田红旗院士率领的中南大学轨道交通空气动力与碰撞安全技术创新团队立下了汗马功劳。团队研究成果已全部应用于全国各铁路设计院所、所有高速列车制造厂、全部铁路运营公司。
随着一项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创新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释放出的能量不断累积,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态势逐步显现。
湖南省科技厅介绍,1981年省政府成立科技推广领导小组,并颁布科技成果推广试行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从1981年的30%上升到1995年的89%。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南省技术市场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国中等偏上水平。近年来,出台《湖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搭建潇湘科技要素市场等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2018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81.7亿元。今年力争实现全年技术交易额增长50%以上,突破400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是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经过多年快速增长后保持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809.7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比规模工业增速快3.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从零起步,到2018年达到4660家,一年净增数与过去5年的增加数持平。
湖南省工信厅提供的数据也表明,技改投资和重大产品创新促进了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10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中,已有26个项目竣工投产,突破关键技术163项,申请专利759件,获授权专利372件。如中车株机的转向架智能制造项目竣工投产后,企业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1%,生产效率提升30%,运营成本降低21%以上。今年1至5月,湖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8%,增速居全国第6、中部第2。
创新,正在凝聚越来越多的共识,汇聚越来越多的资源。湖南省科技厅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科技发展计划专项、产学研结合专项、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专项“三合一”整合为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申请数超过了800家。
创新赋能,是对创新者的福报,必将带给湖南最好的未来。
(文/胡宇芬 李小兵 任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