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文旅“六大行动”里的解题方法论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5-05-19 11:33 【字体:

  一季度接待游客1555.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4.94亿元、入境游客同比增长近两倍……这是湘西州生态文化旅游“六大行动”一季度成绩单,也是一套文旅产业全链提质促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与解题方法论。

  今年以来,湘西文旅以景区提质、文化赋能、主体培育、要素提升、品牌宣推、优化服务“六大行动”为抓手,从提升“吸引力”、夯实“承载力”、打通“转化力”三点发力,推动“资源—产业—市场”全链条再造,让山水人文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景区提质与文化赋能,提升“吸引力”

  在泸溪县沅水画壁景区,一期提质改造项目让山水画卷与现代旅游设施紧密衔接;龙山县惹巴拉景区完善标识标牌、游步道等基础设施,为冲刺4A级景区夯实根基。乾州古城新能源充电桩和停车场建设,缓解了“停车难”,让古城夜游体验更舒适,为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铺路。这些投入,呈现了湘西州“景区提质”行动的清晰逻辑:硬件升级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让游客脚步慢下来。

  “文化赋能”行动则为景区注入灵魂。凤凰古城将苗族银饰走秀融入实景演出,让非遗技艺变成“流动的风景”;保靖县“茶BA”篮球赛、古丈县村播大赛,把农耕文化与现代赛事、电商结合。“边城往事从文故里”入选全国优秀文物主题游径,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故事串起了散落的文旅珍珠。这些实践印证:文化就是旅游差异化竞争的“杀手锏”。

  主体培育与要素提升,夯实“承载力”

  在吉首市,“干部联企”机制精准发力,天行健公司获专项扶持,成为重点培育的文旅龙头企业;龙山县叶氏织锦非遗工坊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名单,通过“非遗+产业”模式带动当地妇女就业。通过“主体培育”行动,全州新增规上文旅企业20家,签约27个重点项目,文旅产业链的“筋骨”逐渐强壮。

  “要素提升”行动则补齐了“毛细血管”。湘西州交通部门完成路域环境整治487处,新创建示范路20公里,文旅部门同步完善旅游标识系统,让“最美风景在路上”成为现实;全州3134家住宿单位、15.8万张床位的规模,既满足高端游客需求,也留住了背包客。最直观的变化则藏在细节,新建投运的充电桩,缓解游客自驾游“里程焦虑”;“湘西有礼”品牌统一包装的腊肉、莓茶,丰富了“后备箱经济”。

  品牌宣推与优化服务,打通“转化力”

  舞剧《二十四时舞》全国巡演让观众惊叹“湘西魅力”,“品牌宣推”行动精准打破湘西“藏在深闺”的困境。与此同时,在马来西亚国际旅游展上,湘西不仅展示风光,更带着旅行社实地踩线;针对入境游客暴增,完善景区多语种标识标牌、外卡POS机等服务设施,把“国际化”落在细节处。

  “优化服务”行动是守住口碑的生命线。全州开展“导游乱象、强制消费”专项整治,建立游客投诉快速处理机制,发布《“陪您满意游湘西”服务规范》,让“软服务”有了硬标准,印证了“服务是最好的营销”。

  “六大行动”实践表明,文旅发展不能仅靠“单点突破”,而需“系统作战”。景区提质与文化赋能提升“吸引力”,主体培育与要素提升夯实“承载力”,品牌宣推与服务优化打通“转化力”,这样“资源—产业—市场”的全链条再造,才是湘西州全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六大行动”解题方法论的精髓所在。

  (文/彭宁)


信息来源: 团结报      责任编辑: 荆彩
相关阅读

湘西文旅“六大行动”里的解题方法论

33693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