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株洲市荷塘区桂花街道向阳课堂上,老师们热情洋溢地讲解,学生们则全神贯注地聆听。这是一个特殊的课堂,听课的都是有精神障碍的居民。自2018年起,由荷塘区民政局联合桂花街道向阳社区,引入长沙仁与公益组织与研究中心,一个专为精障人士提供帮扶的“向阳计划”应运而生。
7年来,“向阳计划”以“就业有保障、生活有尊严、社会有归属”为目标,成功探索出一条“助残促就业、融合强治理”的特色路径。在荷塘区“向阳之家”,不少精障人士生活悄然发生改变,他们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和项目服务,不仅病情得到稳定,还实现了社会融入和就业,为300多名精障人士提供了支持。
三级帮扶体系破解资源困局
面对基层助残资源分散的难题,2018年,荷塘区民政局联合向阳社区,构建起“政府主导+专业赋能+社区支撑”的协同机制。
长沙仁与公益组织与研究中心派驻专业社工团队,与向阳社区共同搭建起2名专职社工牵头、4支志愿队伍支撑、80余名志愿者参与的助残服务网络。“向阳计划”独创“基础服务—技能培训—就业支持”三级递进体系:志愿者定期送药到家,筑起坚实的健康守护线;“向阳手工坊”累计开展1000余人次技能培训,将艺术疗愈转化为生存技能;更借助社区“合伙人”机制,牵线搭桥,开发适宜就业岗位,最终助力14名患者稳定就业。服务对象赵哥便是典型受益者,经心理疏导、职业培训后,他如今月均增收2000元,从长期受困于疾病的患者蜕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让手艺变成“生产力”
“向阳计划”创新“需求分层+市场驱动”服务模式,破解传统助残项目的可持续性瓶颈。专业社工通过入户调研精准识别需求,为特殊群体定制心理疏导、康复训练、就业帮扶等个性化服务。
更具突破性的是,在“向阳手工坊”里,这些特殊群体学习制作串珠饰品、编织精美工艺品的手艺,通过“助残阳光行动”义卖及企业订单走向市场,累计创收6万余元,形成“技能培训—产品产出—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这些作品不仅让我孩子赚到钱,更让大家看见他们的价值。”一位参与义卖的患者家属感慨道。市场机制的引入,既为项目注入造血功能,更让精障群体在创造经济价值中重拾尊严。
从受助者到共建者
每逢重大节日,向阳社区都会为精障人士举办集体生日会。每场生日会上,总是欢声笑语不断,至今已成功举办了40余场生活技能比拼、猜字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些精心设计的融入社区日常生活的场景,逐渐消融着群体间的无形壁垒。当赵哥将绣着“关怀显真情、志愿献爱心”的锦旗送至社区时,这个曾经的帮扶对象,正以共建者身份重塑社区认同。
7年下来,“向阳计划”开创的“政策引导、社工介入、扎根社区”的模式,为全国助残服务与社会治理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样本。正如项目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不仅要织密保障网,更要搭建起让特殊群体绽放生命价值的舞台。”如今,这场从社区生长出的温暖变革,正为构建包容型社会写下生动注脚。
(文/旷昆红 何迎台 吴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