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北麓的清晨,天塘镇烟农培训教室早已座无虚席。70多位烟农紧盯着讲台,手中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烘烤温度曲线的关键参数。“鲜烟叶成熟度判断不准,一炕烟就白忙活了”,技术老师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窗外,4200亩烟田在晨光中舒展着翠绿的叶片,这片土地今年将产出1.05万担烟叶,承载着百户烟农的增收希望。
在湖南宜章这片全国浓香型烟叶核心产区,一场静水深流的产业变革正悄然发生。2025年全县4.38万亩烟田里,科技赋能的育苗体系守护着“绿色银行”,生物防控替代了农药喷雾,生物质燃料烤房取代了传统燃煤,烟稻轮作的田野间穿梭着无人机和智能农机。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一片片金叶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
科技赋能:从“经验种烟”到“数字种烟”
智能剪叶机刀头精准落下,在笆篱镇白沙圩育苗点,技术主管段水明手中的设备自动分析着叶面生长参数。这个精度达0.2毫米的“CT手术”,是宜章县推行的“五步剪叶法”关键环节——通过剪前消毒、智能定位、分层修剪等标准化操作,全县烟苗合格率从78%跃升至96.5%。
在黄沙镇大元村集约化育苗工场,科技感更为强烈。物联网终端实时监测着231个育苗池,技术员轻点屏幕便能调整温湿度。更令人惊叹的是水肥管理系统:每个苗池的PH值、EC值动态显示,智能滴灌装置根据烟苗生长期自动调节水深,误差不超过半厘米。依托近五年积累的12万组数据构建的生长曲线模型,系统甚至能提前72小时预判最佳剪叶时机。
面对今年初的寒潮突袭,里田镇育苗大户周有信却气定神闲。棚内的环境监测仪连接着县气象局的“三级预警防控体系”——气象预报、农技方案、村级执行形成闭环,让5个育苗工场的棚内温度波动控制在±1.5℃内。当12月的阴雨延误翻耕时,气象服务专班早已带着《烟叶气象专题》进驻赤石乡烟草站,188条预警短信如神经末梢般直抵田间地头。
人才沃土:新生代烟农的“黄金课堂”
赤石乡育苗工场里,“90后”邓丽华的操作行云流水。作为宜章县“百名职业烟农技术能手培育计划”的学员,她刚完成全产业链培训,转身就成了指导村民的技术骨干。在她身后,包含育苗、植保等6大专业的乡土人才库已然成型,56场专项培训让2000余人次掌握了现代农业“新农艺”。
这些新生代力量正改变着烟区的生产图景。元旦刚过,返乡青年张健刚放下行李就走进“金叶夜校”:“去年在外打工,没想到家乡变化这么大!”无人机操作、智能灌溉系统管理、生物防治技术……过去依赖经验的农活变成了科技活。更让他惊喜的是政企共建的“烟叶人才实训基地”:理论课堂解析烟叶生理特性,实操基地演练农机操作,认证体系保障技能落地,三段式培养让职业烟农真正“持证上岗”。
夜晚的黄沙镇村委会灯火通明,第四期“金叶夜校”正在授课。墙上投影展示着烘烤工艺曲线,烟技员王艺雄手持新鲜烟叶讲解成熟度判定要点。这种“集中讲解+个别指导”的模式已成为宜章常态,尤其在采收烘烤等关键环节,烟农围着技术员追问细节的场景随处可见。当李丙炎道出“单靠老经验不顶用了”的感慨时,周围响起一片认同的掌声——这正是技术迭代最生动的注脚。
绿色变革:低碳烤房飘出“生态香”
走进里田镇上渡村,生物质颗粒燃料烤房群正升腾着袅袅青烟。烟农王小光轻点手机APP调整参数:“从黄泥烤房到烧煤烤房,再到现在的‘绿烤房’,劳动强度小了,烟叶品质反而更好了。”棚顶的太阳能光伏板静静发电,烘烤成本显著下降。目前宜章已投用1980座此类烤房,实现“减碳”与“增收”双赢。
土壤深处也在发生绿色革命。浆水乡烟农黄悟的田埂边,紫云英与油菜花交织成生态隔离带。“轮作后烟叶病虫害少了,烟后稻亩产还能增收800元!”2025年,预计全县烟稻轮作率将达95%,千余吨农家肥还田,深翻耕实现全覆盖。植保无人机掠过连片烟田,精准喷洒以枯草芽孢杆菌为核心的“生物防控套餐”,让化学农药使用量锐减三成。
岩泉镇周家湾基地的“三色标牌”管理系统成为绿色防控的哨兵。蓝牌标示预防期,黄牌进入观察期,一旦转红立即启动应急处理。田间诱捕器阵列监测着虫口密度,向日葵和格桑花生态带吸引着天敌昆虫。这种立体防控网络下,全县烟苗病害发生率降至0.3%以下,烟田生态系统重现勃勃生机。
组织创新:小农户融入大产业
土地流转协议签完字,迎春镇鹧鸪坪村的李广仙终于舒展了眉头。通过“合作社+适度规模种植”模式,他将周边闲置土地整合为65亩连片烟田,还获得烟稻轮作技术支持:“去年晚稻增收5万元,今年烟叶长势更好!”在当地,传统小户分散种植正转向集约化生产,土地、技术、资金等要素加速优化配置。
政策支撑体系让转型之路更加稳健。在黄沙镇五甲村,烟农黄秋文指挥工人清沟打穴时算着账:“翻耕补贴每亩最高35元,开沟达标再补10元。”差异化补贴政策激发着精耕细作热情。更让他安心的是烟叶生产保险——政府与烟草部门协同建立风险保障机制,让种植大户告别“靠天吃饭”的焦虑。
产业综合体的崛起拓宽了增收渠道,宜章探索“烤烟+N”种植模式。里田镇王晓慧在烟叶收获后轮作油菜:“收益比以前单一种烟增加三成。”赤石乡则创新“果业仓储场地分季节使用”,烤烟分级场在非生产季变身水果仓储中心,设施利用率大幅提升。当多元经营渐成气候,村级集体经济也随之壮大。
夕阳映照下,莽山脚下的天塘镇育苗工场泛着银光。现代化育苗棚与层峦叠嶂的青山构成和谐画卷,物联网终端的指示灯在苗床间明明灭灭。烟农黄守红操作完无人机植保作业,站在生物质烤房前查看手机上的烘烤曲线,嘴角漾起笑意:“烘烤一炕烟叶,发电量够手机充半年电哩。”不远处,烟苗正吮吸着大地养分,等待金秋时节化为助农增收的“黄金叶”。随着全县烟叶产业联农带农新动能持续释放,科技赋能的4.38万亩烟田预计创造超亿元收益。从智能育苗到低碳烘烤,从人才培育到组织创新,这场始于烟田的绿色革命,正为乡村振兴写下最厚重的注脚。
(文/胡镕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