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科技创新,湘潭成色几何?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5-03-18 16:18 【字体:

  3月7日,北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技大学“海牛”科研团队负责人万步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海牛”Ⅲ号目前已攻克所有关键核心技术,完成设备样机设计加工制造,即将进入实验室调试实验阶段,计划明年开展海上实验。

  这意味着,如果实验成功,中国将在世界首次实现海底地质钻探技术全域覆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从浩瀚宇宙到微观粒子,科技创新如同撬动未来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惊叹的力量。

  湘潭,伟人故里,国家创新型城市。如今,这座城市正不断探索创新途径、挖掘创新要素、释放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力源,奔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133”行动计划,让湘潭“研”值更高

  2022年,湘潭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系我省此批唯一入选城市。

  最新数据显示,湘潭在全国10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力评价、全国288个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分别位列第60位、第63位,较上一年度分别前进6位、7位,创下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来的最好成绩。此外,《湖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湘潭市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省第二。

  如何做到的?这就不得不提“133”计划。

  湘潭印发《推动科技创新“133”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重点实施促进研发能力提升、创新主体提质、创新平台提级的“133”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底,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0%、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突破300家。

  文件的出台,为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明晰了突破路径,湘潭“研”值更高了!

  ——研发能力提升。湘潭组建科技服务队,形成市县联动机制,着力加强企业稳步增投主动性,不断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在湘潭充分涌流、竞相迸发。该市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3%,达到3.06%,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达85.34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在湖南A类市州排名第一。有中部“智造谷”之称的湘潭高新区,2024年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排名全国第三。

  ——科技型企业增量提质。湘潭立足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存量基础,建立全市规模以上、纳税情况较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清单。去年,该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85家,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企数排名全省第二。湘潭还制定《园区科技创新扶持专班工作方案》,对地处湘潭经开区的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园区企业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科技人员等科技创新情况摸底分析,形成高新技术企业3年培育清单,打造科技型企业集聚专业园区。

  ——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湘潭跟进指导“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2024年立项16项开放课题。建立创新平台梯度培育,该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达305家,超额完成“133”计划年度目标。还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中国科学院彭慧胜院士工作站落户湖南工程学院, 搭建国内顶尖科研团队合作交流平台,这对提升全市智能纤维与纺织等领域科研水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意义不容小觑。

  从1到N,加速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在科技领域,从0到1,代表研发突破;从1到N,意味着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我省第二科教中心,湘潭科教资源丰富,每百人中有8.9名在校大学生、9.2名科技工作者。

  为推进科技成果形成生产力,实现从“书架”到“货架”关键一跃,湘潭步履不停。

  如何破解科技成果“不能转”“不敢转”“不愿转”难题?湘潭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从财政资金预算与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与服务机构建设、赋权改革机制和转化奖酬的范围与方式、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评价与支持等9个方面予以明确,去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

  湘潭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部法律法规,既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又突出湘潭特色,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定》不设章节,细化主体权责,有利于激励科研人员更积极地投入成果研发和转化中。

  为强化制度保障,湘潭组织开展“地方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切入点”改革课题调研,将“地方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列入市委重点推进改革事项,提出12个方面重点举措,并在全省率先探索“先用后付”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助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落地。今年2月,湘潭大学入选我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高校名单。

  去年,湘潭大学还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办法,推进面向产业培育高价值专利。此外,该校依托欧阳晓平院士核心专利,与湘潭电化、湖南裕能等共建新能源研究院,相关项目正加快落地。

  在优化服务方面,湘潭成立高校专家服务团,分产业链征集企业精准需求86项,汇编300余项高校科技成果,精准组织多场次“双高”对接活动。去年,华菱湘钢与东北大学、湘电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威胜电气与湖南大学等一批重大联合攻关项目成功签约。

  在项目带动方面,该市2024年铺排的十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5个项目实现量产,2个项目完成产品研发和样机试制,3个项目实现主体厂房完工并启动生产线调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8项,授权专利53项,引进高端科技人才17人,新增就业76人,产生利税0.21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2.6亿元,投资完成率112%。

  系列行之有效措施的实施,让湘潭科技成果“落地生金”。“时代楷模”万步炎领衔的“海牛系列深海海底钻机系统与取芯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湘潭去年获得省科技奖励39项,数量居全省第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排行榜全省前10强中,驻潭高校占三席,数量亦居全省第二。

  “我们将优化成果转化环境、建强成果转化载体、优化成果转化服务、提升成果转化潜力,积极推介‘湘潭好成果’。”湘潭市科技局负责人说,今年将从抓基础、强对接、重服务三方面发力,紧盯成果落地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更多“好成果”为湘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湘潭,这座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城市,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从深海钻探到产业腾飞,湘潭的科技创新“成色”愈发耀眼,未来的“星辰大海”也必将更加广阔!

  (文/彭婷)

  【智言慧语】

  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湘潭高质量发展

  湘潭大学中国区域发展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二级教授,湖南省科技咨询专家 刘友华

  近年来,湘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战略,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产业体系齐备优势,突出以制度创新引领模式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走上“快车道”,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

  新时代新征程,站上新起点,湘潭科技创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进一步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政策优化上下功夫。要强化面向需求和产业的科技创新,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水平,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内生动力,实现政策优化迭代,推动“要我转”向“我要转”。

  二是进一步在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都“双一流”学科创新引领,狠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强化中试基础、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三是进一步在塑造创新生态体系上下功夫。要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将各项创新要素更好、更全、更快聚集在企业和产业上,实现“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发力、深度融合。

  四是进一步在强化人才支撑上下功夫。发挥高校、企业两个人才“蓄水池”优势,探索并实施校企高层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培育并留用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卓越工程师,强化技术经纪人等服务队伍,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湘潭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责任编辑: 郭玟
相关阅读

【湘潭市】科技创新,湘潭成色几何?

3367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