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不少人仍对《超级女声》记忆犹新。这档从2004年起推出的全民选秀节目,让很多怀揣音乐梦想的普通女孩一夜成名。
在湖南科创领域,也有一个类似赛事,让很多中小企业在舞台上梦想成真,有的从此出发,成为了行业“小巨人”,甚至登上了科创板。
赛事的名字叫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自2013年以来,由湖南省科技厅等部门已连续举办十二届。
今年,赛事首次开启国际赛道,没想到,一下子就吸引了来自16个国家或地区的332个国际项目报名。
整个大赛历时约3个月,分为半决赛和总决赛。今年参赛项目达到3670个,创历史新高。
东芬兰大学徐武军教授带着两位芬兰大学生,专程来到长沙参赛。吸引他们不远万里前来的,主要是这场赛事的“超女效应”。
今年5月17日,由长沙天仪研究院研制的6颗商业卫星,搭载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成功发射升空。
天仪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第二年,他们参加湖南创新创业大赛,就斩获了企业组一等奖。
此后,天仪研究院的卫星便成为“明星项目”,备受投资者青睐。如今,研究院已成为国内商业卫星制造的头部企业。
同样在2016年参加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的,还有长沙的爱威科技。
该公司的项目获得成长组二等奖后,吸引到了投资者的目光,融资问题迎刃而解。
如今,爱威科技成为医学显微镜检验自动化领域的先行者,并于2021年6月在科创板上市。
像天仪研究院、爱威科技这些“骏马”,都是从湖南创新创业大赛的赛道出发,被政府挖掘,被同行欣赏,被资本看见,被市场青睐,随后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在湖南邀约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生来湘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在今年“扩圈”为湖南省(国际)创新创业大赛,首次增设2个国际赛道,包括文化和科技融合、生物医药。
在总决赛现场,来自匈牙利、新加坡、德国等地的全球“创客”云集。
新加坡参赛选手JIA ZHUHAN介绍,“我们的项目,就是通过呼气检测仪对肺癌以及其他肺部感染疾病进行快速检测。”她表示,将本次比赛视为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机遇。
前面提到的从芬兰赶来的徐武军教授是湖南人,团队带来文物库房微环境调控纳米技术项目参赛,希望“能有机会在著名的湖南博物院落地”。
来自瑞典的创业者罗伯特·王介绍,团队此前与湘雅医学院研究团队就脑胶质瘤创新疗法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期待以大赛为契机,促成双方深化合作。
经过层层筛选,56个项目在赛事中脱颖而出,将代表湖南征战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入围项目数居全国第五。
其中,“智能眼镜及AIGC云视频综合平台”“高精度低成本MEMS(微机电系统)微半球陀螺产业化项目”这2个项目分别摘得主体赛国际组、小微企业组一等奖。
而获得成长企业组一等奖的“国产轻型飞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由山河智能创始人何清华任董事长的山河星航推出。
在金融赋能方面,今年长沙银行为参赛企业预留授信超50亿元。截至7月底,已走访262家参赛企业,为32户企业提供3.65亿信贷支持。
湖南炎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彭宗阳透露,“总决赛刚比完,已有两家湖南投资公司有意向投我们。”
中华博士会50人独立经济学家论坛成员王正斌是本次大赛专业评委之一。他说,大赛是一个经过初步筛选的、高质量的项目集中来源地,极大降低了投资机构的“搜寻成本”。
下一步,湖南省科技厅将持续优化办赛模式,健全跟踪服务机制,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深度对接参赛企业和团队需求,优化“遴选—培育—融资—孵化”全周期服务,推动一批优秀成果在湖南落地转化。
其实,湖南创新创业大赛经过多年积淀,还不只是选“超女”这么简单。
吸引更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电影台词之所以能火这么多年,是因为它道出了发展的底层逻辑,人才是第一资源。
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选手”,主要是企业(项目),如果企业(项目)来到湖南,人才自然也就来到了湖南。
今年大赛开辟国际赛道,并将参赛要求放宽至“全球范围尚未创办实体的团队(个人)”。换个维度来看,只要拥有创造力的人才来到了湖南,又何愁没有企业(项目)。
据观潮君了解,本届比赛,70%以上项目的核心成员是40岁以下青年,博士超过1200人。
回看这两年,湖南大力推进的“湘智兴湘”“校友回湘”“湘商回归”等,何尝不是以人才为导向的兴湘工程。
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也是一个平台,让人才被看见的同时,也让湖南被人才看见。
德国选手Marcel Wilfried Wysocki感慨,湖南是创新热土,这场盛会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创业者,现场涌动着蓬勃活力。
孵化更多有创新力的企业。
企业和人一样,也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尤其是在起步阶段,亟需扶上马、送一程。
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发挥了“梯子”的作用,让很多潜力企业有了冒头的机会。比如前面列举的天仪研究院和爱威科技。
湖南省火炬创业中心透露,12年来,已有2.7万家企业在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竞技。目前,科技计划立项共支持1239家,撬动社会投融资超130亿元,成功培育5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5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今年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与湖南的产业粘性很强,主体赛的8个赛道都紧扣当前湖南的主导产业。
此外,一些比赛的设置是根据湖南产业分布的空间格局安排的,比如半决赛中,生物医药赛道在怀化,高端装备&新材料赛道在株洲,文化科技融合&新能源赛道在张家界。
这让企业(项目)在参赛的同时,就能找到相适配产业链,为后期的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转向更具活力的创业型社会。
当前,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地方进阶路径的转变是一道必答题。
客观来说,制造业立省的湖南,正在想方设法突破发展瓶颈,而地处中部内陆,使得能够吸收的外部资源有限,唯有激发内生动能,才能闯出一条更为宽阔的大道。
近年来,湖南着力推进“三个高地”建设,打造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邀约全球大学生来湖南创业,都是力图改变过去的发展思路,以创新、创造、创业破局。
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无疑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它将政府的“手”、市场的“力”和创业者的“梦”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的双创生态系统。尤其是今年将视野从全国拓展至全球,更透出了这一点。
短期来看,创业者的基数越大,创业成功的主体就越多,能够为湖南孕育新的增长动能。
长期来看,当一个地方创业氛围浓厚,人人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当“上进心”成为一个地方的符号,这个地方夺目出彩就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