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株洲南方航空高级技工学校里,几幢1961年建成的苏式老建筑有点“不一样”——每栋楼外墙5米高的位置,悄悄“住”进了几个不起眼的长方形小盒子。别看它们模样普通,肚子里可藏着“大智慧”,老房子哪怕有一丝细微的“小动作”,比如轻轻沉降、微微倾斜,后台系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老建筑有了“新住户”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株洲城镇化率已超70%,越来越多老房子进入“老年期”。这些老建筑,有的是城市发展的“活历史”,有的是居民生活的“温馨港湾”,但它们身上藏着的安全隐患,光靠眼睛可看不出来。还好,市住建局探索“北斗+”既有房屋安全监测技术,就像给老房子装上了“透视眼”,任何安全风险都别想“隐身”。
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的航天宏图株洲公司副总经理黎剑波介绍,这套技术搭起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把InSAR卫星、北斗、AI人工智能“打包”用上,造出了动态感知+智能预警的“安全神器”,让株洲的房屋安全管理,从过去靠人巡查的“老办法”,升级成了“科技+智能+人工”的“新玩法”。
具体怎么操作?这套技术可是有“三步走”的聪明逻辑:先用“株洲星座”InSAR卫星,给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个区约800平方公里的区域“扫一遍”,找出那些建成25年以上老房子的安全隐患;再让AI模型上阵,给这些老房子“打分”,挑出中高风险的区域;最后,给重点关注的老房子装上北斗监测设备——这些设备就像不知疲倦的“安全卫士”,24小时盯着房屋的沉降、倾斜、震动、位移,连温湿度都不放过,一有数据就立刻传给监测平台,不同的预警等级有对应的处置措施。
老房安全有了“硬核保险”
一旦监测数据超出安全范围,“警报”就会马上拉响!预警信息会同时送到指挥中心,还会发短信给社区工作人员和楼栋管家。接到消息后,工作人员立刻赶到现场核实,把情况反馈给指挥中心。
更贴心的是,这些风险信息还会同步给保险机构。大家一起根据实时数据和现场情况商量:要不要找专业机构来检测?风险要不要升级处理?等风险解决了,还要再校准数据,看看处理效果好不好,形成“发现风险―发出预警―现场勘查―消除隐患―验证效果”的闭环,一套流程下来,安全不留死角。
最让人惊喜的是,这套“高科技”省钱。株洲四个区25年以上的老房子,总建筑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要是靠人工逐个监测,成本高。但用“株洲星座”先广域筛查,再针对性安装北斗设备,能减少90%以上的人工和设备投入。这种“广域筛查+精准监测”的组合,让株洲的房屋安全管理又准、又快、又划算,给老房子的安全上了一道“硬核保险”。
(文/旷昆红 张琼)

湘公网安备:43010302000524号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