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8日,桂东县普乐镇太阳园艺花卉公司扶贫基地,村民在温室大棚培管红掌。今年来,该镇采取“优质企业 村委会 新型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的模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股份帮扶和就业帮扶,组织100户贫困户用每户5万元的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发展产业帮助他们增收。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摄
晨曦中的龙山县茅坪乡水沙坪现代农业蔬菜直供生产基地。该基地已建大棚120个,是长沙市、济南市市中区对口龙山县扶贫协作项目,其中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规划用地近14万平方米,共建设74个大棚。目前大部分大棚已投入使用,种植的丝瓜、辣椒等瓜果蔬菜销往全国各地。曾祥辉摄
2018年9月13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锹乡菜地村,贫困户吴才学领到了红彤彤的股权证。2018年,由政府补贴入股资金,该村95户贫困户入股靖州县湘百仕酒业有限公司杨梅种植项目成为股东,户均可分红400元。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平茶镇小岔村举行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贫困户领到工资与分红开心不已。2018年,驻村帮扶工作队入驻后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发展太空莲种植120余亩,吸纳了48户贫困户入股分红,同时为该村的贫困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曾显壹 摄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长山村的22位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大圩镇红薯粉厂领取了去年分红6万元。贫困户们将小额信贷资金统一入股村里的红薯粉厂,并且将自家的土地租给红薯粉厂,平时也参与生产劳动,不仅可以收到土地租金,每个月还可以领到务工工资,年终还有分红。梁天胜 周源杰 摄
古丈县红石林镇,湖南鑫科牧业有限公司工人在查看腊肉熏制情况。该公司成立于2013年,发展成为集生猪养殖、定点屠宰、腌腊制品生产、冷鲜肉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先后解决村民就业248人,带动了260户贫困户、1800余人增收脱贫。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凤凰县千工坪镇胜花村,村民在胜花雨伞扶贫车间加工雨伞。该车间由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驻村帮扶工作队通过招商引进扶贫企业建成,采取“扶贫车间 村集体 贫困户 农户”的发展模式,可实现年加工雨伞200万把,安排了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湖南日报首席记者 郭立亮 摄
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镇华盛公司产业基地,菜农们在采摘小米椒。该县逐年加大产业扶贫扶持力度,鼓励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参与产业扶贫建设。目前,通过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带动贫困户9206户44675人发展产业,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有效解决贫困户小生产与销售大市场对接难的问题,为产业脱贫提供有效支撑。李利彬 李尚引 摄
国开行株洲市茶陵生猪养殖产业扶贫项目。该项目通过支持当地贫困村生猪产业发展,分行发放2.6亿元贷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龙华牧业开展生猪养殖,带动当地5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土地流转收益、3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脱贫。
2018年10月28日,花垣县十八洞村山泉水厂,村民在流水线上忙碌。今年,该村与步步高集团合作创办山泉水厂,企业每年给村集体保底分红50万元,每生产一瓶水再提取1分钱作为村扶贫基金。
近年来,宜章县将茶产业作为特色农业产业引领脱贫致富,通过“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与贫困户建立联股联利共同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全县共有茶园面积6.5万亩,年产量1800余吨,年产值约5亿元,年总销量4.6亿元。茶产业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为2万余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图为宜章县莽山脚下的和宜红茶基地。
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镇上寨村,侗族妇女在空地里晒木料薄片。随着复工复产的不断推进,该县未外出务工的妇女成为重要劳动力。她们一边养老扶幼、一边积极就业创业,用勤劳的双手,助力侗乡脱贫攻坚战。粟勇主 吴三东 摄
怀化市鹤城区城南街道池回村的万亩竹海郁郁葱葱,秀美如画。该村种植竹林1.4万亩,将依托靠近怀化高铁站的区位优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打造集度假、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竹工艺品产业于一体的竹乡主题旅游度假胜地。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近年来,炎陵县依托资源优势 深挖品牌潜力 ,推动“炎陵白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县白鹅产业发展向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升级。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炎陵白鹅”资源保种场、省级特色产业园、多个200亩以上的标准化“炎陵白鹅”养殖基地,以及加工能力达300万羽的鹅肉系列产品加工厂。图为炎陵县鹿原镇星火村白鹅养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