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构建有组织科研新范式 | ||
日期 | 2023-12-13 | 网名 | 还可以 |
内容 |
聚焦“最紧急、最紧迫”技术难题,构建“五个一”攻关机制,分行业成立一个工作专班、组建一个专家咨询委员会、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强化一批项目牵引、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
答复部门 | 省科技厅 | ||
答复时间 | 2023-12-18 | ||
答复内容 |
近年来,我省坚持上下“一盘棋”,汇集政产学研用多方合力,积极探索有组织科研“湖南模式”,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攻克500余项科技难题。 一是推动国家需求和地方目标相结合。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发挥湖南优势,在种业、超算、重金属污染防治、装备制造等领域承担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科学统筹全国优势资源,解决全国性问题。“十四五”以来承担国家重大项目200余项,获国拨资金23.6亿元。如牵头的“产地重金属污染的区域过程智能防控原理与实用技术模式”部省联动项目,以湘江流域为研究对象,组织北京、江苏、广东等地8家高校研究院所、2家上市公司等优势单位,院士等10余位国家级领军人才开展协同攻关,突破我国产地重金属精准、智能防控的难题。 二是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发挥政府作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者作用,在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中美博弈的战略领域,梳理“卡脖子”技术、杀手锏技术、颠覆性技术清单,部署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组织成立项目总体组、技术专家组、用户委员会“两组一委”,建立“一对一”的专班专人专项服务;强化从基金到贷款到上市的全链条金融服务,促进产品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凝练产业共性技术难题榜单,通过市场机制面向全国发布“揭榜挂帅”项目榜单19个,吸引省内外数十家单位“竞榜”,已取得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真空粉末锻造成型、镉低积累常规稻新品种等一批国际先进技术。强化场景优势,抓好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示范,近两年共推动56项,如天河国云“产业区块链”项目与省卫健委等20多个部门、铁建重工等50余家企业进行需求对接,拓展应用场景。 三是推动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结合。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全省创新资源,构建以“4+4科创工程”为牵引,领域布局合理、定位层次明晰、特色优势明显的实验室体系,集聚高层次人才1600余人,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0多个,解决种业、先进制造、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精准医学等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58余项。塑造开放创新生态,汇聚全球创新要素。支持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与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科技合作交流“朋友圈”;针对自身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集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华为公司等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力量,构建多主体、多要素、全链条、“大兵团”协同攻关科研模式,取得了半导体装备、高端芯片、超级地下工程装备等“卡脖子”技术突破。 下一步,我省将加快构建有组织科研新范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是改革项目形成机制。聚焦“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主攻方向,协同相关部门(协会)、智库和专家,全面梳理凝练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编制技术、平台、企业、人才等产业链创新图谱,为科技项目形成提供支撑。 二是体系化布局攻关任务。以产业链创新图谱为基础,体系化布局科研攻关,大力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以技术突破培育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经济增长点。 三是创新项目组织方式。创新运用“揭榜挂帅”、定向委托、公开竞争、稳定支持等方式,构建多元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体系,健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机制,提升攻关组织实施效能。四是深化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绩效,聚焦解决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优化项目管理,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统一凝练、统一申报、统一评审、统一立项、统一验收。建立使命驱动型和市场驱动型项目差异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 感谢您对湖南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