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政府专题>精准扶贫>扶贫人物 > 详情

王新法:河北老兵自掏腰包帮扶石门贫困村

  人物档案

  王新法,今年63岁,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人,1969年底入伍,三年后加入党组织,1982年4月从兰州军区转业到石家庄市公安局。2013年7月,王新法退休后,因为机缘巧合,千里迢迢到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义务扶贫,他带领村民修建烈士陵园,发展经济,村民推举他为“名誉村长”。在王新法的号召下,来自全国的140多名在役或退伍转业军人募集资金130多万元为薛家村修路15公里、建桥6座。2015年王新法被评为常德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王新法身后就是“山河圆”烈士陵园。

  一个河北人自掏腰包跑到湖南一个省级贫困村来扶贫,第一次听说这事的人肯定会有很多疑问。其实,这已不是新闻,相关报道在网上一搜就能找到不少。但此事仍然值得关注和报道:“名誉村长”王新法还在坚持吗?村民精气神提上来了,基础设施建好了,经济发展成绩怎么样?一个贫困村的脱贫没那么容易,薛家村会好点吗?

  7月19日,从石门县城出发,经过3个多小时的奔波,记者终于来到与湖北相近的薛家村里,聆听和见证一个外来老兵,一个共产党员的曲折人生、感人事迹和非凡壮举,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群军人和近千名土家村民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正在想方设法,正在奋战拼搏,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脱贫致富。

王新法团队办公所在地军人气息浓厚。

  外来人成了“名誉村长”

  初见王新法,个头不高,前额宽阔,眼神炯炯,削瘦脸庞,黝黑皮肤,一身军装,看上去格外精神。

  王新法和薛家村有缘。

  王新法在石家庄市公安局工作期间一直表现很好,可一起本来很明了的案件,因为某些领导的插手干预,导致办案不公开不民主,造成王新法被“双开”甚至一度失去自由。其后,王新法在商海中摸爬打滚,却念念不忘恢复名誉。2008年5月,薛家村人、石家庄市人大代表曾德美得知了他的不幸遭遇,上下奔走呼号近两年时间,终于为他落实了相关政策和待遇。

  王新法感激涕零:“大妹子,叫我怎么感谢你啊!”曾德美推脱不掉,开了句玩笑:“您如果一定要感谢,就到我的家乡看看吧!”

  一句玩笑话,王新法记在了心里,委派他爱人孙景华三次前往薛家村看看。回来后,孙景华对王新法说,“薛家村山好、水好、人好,就是条件不好。“山好水好人好就最好,条件不好,那咱们就带着一帮人去改变它,能做一点事就做一点事。”2013年7月,王新法正式来到薛家村帮扶。

  薛家村党支部书记覃遵彪对记者说,当时他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世上哪会有这种人,就为了一个感谢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驻点扶贫。

  但在王新法的坚持下,覃遵彪还是带着他走村串户摸底考察——全村309户980人,五保低保困难户87家,因贫困而离异家庭22户,30岁以上未结婚男女41人,三分之一村民在外打工,村子留守老人、小孩占了一大半,村子没有支撑的致富产业——要想让这个省定贫困村脱贫,谈何容易?

  王新法不动声色,用实际行动回答村支书的疑惑。他自掏腰包,为两位搬下大山居住的低保老人田美年、付珠衣拉通生活用电;购置100盏节能灯泡、30多台烤炉,免费分发给困难家庭;承诺有生之年就呆在薛家村了,哪怕死后都可以葬在村上,一时村民为之动容。2013年12月,薛家村民代表大会举手表决授予王新法“名誉村长”称号。

一个都不能少,王新法心细。

  修烈士陵园,移风易俗

  有一次,村干部带着王新法踏勘六塔山时,向他讲述了83年前一个悲壮的故事:为掩护大部队突围,红四军一个连弹尽粮绝,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最后退至“剪刀峡”绝壁顶上,舍身跳崖,壮烈牺牲。当时一些农会会员在“剪刀峡”一带找到68具红军战士遗体,草草掩埋在村里的5个地方。

  这个悲壮故事,王新法听得热血沸腾。“请烈士回家,让乡亲们有个精神寄托。有了精神支柱,就没有改变不了的贫穷面貌!”想到这里,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在王新法这个老兵心头油然而生。

  回到村里,王新法将自己的想法向村支两委和盘托出:六塔山属村集体财产,319亩荒山一直闲置。不如在那里建一座烈士陵园,分成烈士墓和公墓两个区域,再栽上油茶,既绿了荒山,又可解决全村人吃油问题。

  此事在村里传开后,乡亲们感动了,纷纷表示支持。于是,王新法捐资12.8万元,买来红色绸缎、上好木料和3.5万株优质油茶苗。不到一星期,村里妇女连夜绣制了68面五星红旗;一个月里,村里的能工巧匠赶制了68副小棺材;村里男女老少不计报酬投工投劳,在复垦过的荒山上种上油茶苗。村民们也自发捐赠3000余株楠木、红豆杉、八月桂等名贵树苗,栽种到了六塔山。

  2014年3月31日清晨,68具装着烈士遗骨的棺木,上面覆盖着五星红旗,安葬在六塔山油茶树林中,一时引领了全省树葬改革之先风。接着,王新法劝导村民把葬在田间地头的“先人”移葬到“六塔界”山上,号召村民逝世后统一安葬到“六塔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村民葬于“六塔界”不需要交付任何费用,不放鞭炮烧纸钱,不办酒席收礼金。这些倡导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

  从海拔600米的山下村委会到山顶有10公里路,上下高差600余米,以前山路崎岖狭窄,车子是上不去的。王新法投入资金,把道路拓宽,用砂石铺平山路,车子现在可以直通山顶。

  7月19日下午,记者乘车来到山顶,只见巨大青岩上“山河圆”“祖国不会忘记”9个红色大字跃入眼帘;一面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迎风招展,猎猎作响;放眼一望,东西南北群山鼎立刚劲威武,大有一股四方来朝八方来贺的豪气和庄严。

“山河圆”气势雄壮。

  “六塔界”以山顶六块地势高低不一的平地得名,复垦后总体被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湘鄂边英烈园、精忠报国园、万古流芳园。目前,湘鄂边英烈园已安放74位烈士墓,精忠报国园安放了一位远征军老兵,后续还将安放有意愿的现代军人;为安排村民后事的万古流芳园已移放先人墓8座,安放刚去世不久的村民墓2座。下一步,王新法将给每个区域都添置岩壁门,并请贺龙女儿、迟浩田将军、寺庙主持题字,配不同的歌、赋,让后人前来瞻仰、传唱。

  站在山顶,王新法遥指东边的剪刀峡,沉重说道,“我们就是从那里把先烈‘请回来’的,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做,我的回答就是我是一名老兵,更是一名共产党员”。

  “与民共富”军人团队助阵

  王新法扎根深山扶贫帮困的消息传开后,昔日战友纷纷加入到他的扶贫队伍中来。

  王新法为此组建了一个军人团队,同时他反复强调要在军人团队前面加上“与民共富”这个前缀。他说到,“我们成立这个团队的宗旨,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己所能,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老兵战友们为王新法捐助了1辆长城越野车,以方便他跑上跑下;为薛家村捐赠50台摄像机等物资,分发给村民拍摄家乡的美,在村里的大小会上适时“曝光”村民的恶习陋行,引导村民崇尚真善美。

  有了众人支持,王新法干劲十足。他拿出补发的64万元工资作为扶贫启动资金,并在居住的老木板屋门前,挂出了“与民共富军人团队”牌匾,正式成立了湖南薛家村(土家族)共同富裕合作社。

军人团队和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有关领导和村民代表在向媒体介绍情况。

  薛家村6组水质含磷严重超标,村民饮水全靠老天下雨。为了寻找水源,王新法带领团队成员不知翻过了多少座山、越过了多少道岭,终于在六塔山的半山腰找到一处山泉。动工那天,村委会主任贺顺勇也带领12个平均年龄达63.7岁的村民,加入施工队伍。只用25天时间,就修建起两个蓄水量均为50立方米的蓄水池,铺设了5000多米长的输水管道,不仅全组19户村民饮上了洁净的山泉水,也解决了近100亩茶园的灌溉问题。

  要致富,先修路。谈起修路,村里年过七旬的老支书林昌义动情地告诉记者,不到两年时间,王新法和他的团队就带领乡亲们拓宽村道10多公里,架设桥梁6座,劈山炸石修建山道5公里,还把村通组道路修到了30多户村民的家门口。要说他们办的实事,堆积起来就是一座大山。

  紧盯三色发展产业

  基础设施有了改善,王新法和他的团队把着力点又盯在了发展产业上。“总体思路是搞‘三色’旅游。”王新法说,“三色”就是以山河圆烈士陵园为主的红色,以茶园为主的绿色,以土家山寨土家风情为主的本色。

  薛家村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态环境好,乡亲们种植了近1000亩茶园,但茶叶基本靠原始加工,产品缺乏竞争力。经过市场分析和专家“把脉”,王新法与村支两委商议后,决定按专家建议,利用自然气候规避虫害,并将四季采摘改为一季采摘。经检测,现在这个村有近300亩茶园做到了天然富硒、无农药残留。去年8月,王新法的团队与省里一所大学的专家团队合作,成立了湖南五行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拟将专家的研究成果“素茶点系列”、“功能茶系列”、“精制茶系列”推向市场,让茶园真正成为乡亲们的“绿色银行”。

薛家村茶园。

产品已经成型。

  在采访中,王新法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通过军嫂介绍,原籍福建的美籍华人杨欣恒在长沙的公司有意与薛家村合作,将茶叶加工成茶点,改喝茶为吃茶,改饮品为保健品,推到南美一些国家。该公司还打算在薛家村搞订单式种植,原材料由公司提供,利用薛家村良好的水土环境,种植一些名贵、稀有树种。

  据了解,为了尽快把薛家村的产业发展起来,王新法组织和号召更多的人加入了团队。2014年,曾德美也辞掉石家庄一家公司的高薪聘用,回到村里,以“军嫂”名义成为团队成员。2015年,原供职于军队的谢淼参谋谢大姐也来到薛家村驻点。目前,军人团队已达140多人,他们中有退役军人,也有现役军人、军人家属。“他们是推销员,也是消费者,有办茶厂的,有5、6家茶店,大家都在为薛家村早日脱贫努力。”王新法说。

王新法和曾德美(左一)、谢淼(右二)商量陵园后续建设。

  “王新法和他的军人团队是真扶贫、扶真贫,几年来,他们一共捐资130多万元,出钱出力,扶贫扶智,迅速改善了薛家村的面貌。”石门县南北镇党委书记段少帅说,他们不仅把老百姓的精气神提上来了,还把老百姓的发展的主体意识带动起来了,村里的安全饮水问题解决了,路桥修通了,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好了,引来常德市的一家公司在此开发旅游项目,今年4月已签协议,一期投入将达2000万元。

  据介绍,各级政府也非常支持薛家村脱贫,几年来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薛家村人均收入由前几年的不足2000元,去年达到了3000多元。

  “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王新法表态道,他一定活到老,干到老,坚守薛家村,尽自己所能富裕一方乡亲,安定一方百姓。

  记者手记

  军人的忠诚可撼天动地

  为什么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抱怨却越来越多?贫困村怎么样才能真正脱贫?如何让乡亲们有尊严地活着,而不是觉得被施舍?

  这些问题反复出现在王新法的脑海中。“我是带着思想来的,不是私念。”跟众多媒体记者一见面,他就开门见山,“我不讲大话,不讲空话,是想尽己所能,与民共富。在一个新天地里,拿出一个共和国军人的信仰、勇气和忠诚,去改变一些人和事的面貌。”

  王新法强调,军人的忠诚就是忠诚国家,忠诚人民。

  他确实没讲大话、空话、漂亮话,而是用实际行动,用一个军人特有的坚毅、果敢、吃苦耐劳还有智慧在实践一个重大课题:扶贫。

  他有整体、长久的规划、设想。从2013年到2024年,他做了四个三年计划,分别是:全面发展,摆脱贫困;稳定发展,小康生活;加大积累,富民强村;回报祖国,感恩社会。

  他可以为大家牺牲小家。他不仅捐出了60多万元钱,还基本上舍弃了自己的小家。据了解,到薛家村3年来,他仅回石家庄的家3、4次,连女儿生孩子,他都没回去,没法子,他爱人只好逢年过节带着女儿、外孙女来看他。

  他不当甩手掌柜,总是和乡亲们一起劳动。村民白梅芳有个孙女在读小学,没修桥之前,每次上学都要脱了鞋打赤脚趟河过去。2014年底,为修这座桥,王新法干脆就住在白梅芳家里,一待就是20天,每天晚上工作到11点多,第二天又一大早起床。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策略有思想,扶贫先扶人,唤起村民们的精气神,移风易俗,弘扬正气,公开民主。现在的薛家村虽然还没致富,但风清气正,一派祥和,大伙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

  军人的忠诚可撼天动地!我们相信,薛家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记者 邓桂明 通讯员 孔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