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政府专题>精准扶贫>扶贫播报 > 详情

【精准扶贫在三湘】观念一变路子宽

  从“在外打工”到“回家就业”,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在家没事做到人人找事做,从集体经济“空壳村”到年收入过7万元的“超标村”,江华瑶族自治县如意社区,短时间内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靠的是党的扶贫政策,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精准施策,贫困群众的观念转变。”养殖户周作平回答说。

  12月5日,冬日暖阳如春。养鸡大棚里,周作平正在忙于给鸡群添食。从村里最“有名”的贫困户,到现在的养殖“大老板”,周作平的变化是村里众多村民变化的一个缩影。

  2014年以前,周作平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4口人,2人为7旬老人。他自身残疾,加上缺资金、缺技术,家里一贫如洗。扶贫工作队到来后,费尽周折做工作,才使他走上自力更生养殖致富路。

  一人转变,带动一大片。“周作平这样的贫困户都脱贫致富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加油干?”种养大户周春平感叹说。

  如意社区距县城近70公里,山高路陡,山多地少。全村455户1703人,其中有贫困户339户1279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为74.2%。

  2018年初,省委宣传部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村里,他们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文化扶贫·送戏下乡”“文化进万家”庆国庆、群众体育比赛等各类活动,举办文化知识、文明风尚、政策法规讲座和种养加工培训班,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典型带动,榜样推动,村民的思想观念逐渐变了,村里勤劳的多了,懒惰的少了;学技术致富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如意社区既是深度贫困村,又是移民大村,村民分布在4个移民安置点。如何让扶贫易地搬迁户移得走、住得安、能脱贫,如何让贫困户脱贫后能稳住不返贫,工作队与村支两委想尽了办法,费尽了心力。

  在移民安置点建设“扶贫工厂”,成立种植养殖“瑶轩合作社”,建立农副产品“特色工坊”,搭建“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加工平台,深入挖掘瑶族特色文化产品,增加农民富余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2019年,如意社区46户合作社成员共同出资40万元在江华勾挂岭牛塘营村流转土地160亩,修建标准化的养鸡棚、养牛棚,建成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当年实现产值130万元。农副产品“特色工坊”公益平台搭建后,贫困户自制的果蔬脆、蜂蜜、竹椅、木桶等产品纷纷上架,日营业额达2000元以上。

  观念转,产业兴。如今,这里村民家家户户找到了脱贫致富门路。2018年底,如意社区贫困发生率降至0.7%,错退率、漏评率、错评率均为0,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经过今年的进一步发力,村里贫困发生率再降至0.17%。

  (文/唐善理 柏劲松 陈俞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