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独家策划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黛瓦青墙,雕花门帘,长沙天心阁附近的都正街,国庆节后开始展露新颜。在都正街住了大半辈子的余东海说,过去这里可是危房遍布、水管破损、道路坑洼,通过“棚改与改造旧城保护文脉有机结合”,主街已经建成开放,7条支巷也只剩一点扫尾工程了。

  为让百姓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我省从2011年至今,已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221.52万套,争取农村危房改造任务95.68万户。

  超额完成“十二五”任务

  对比“十一五”,我省“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数量陡增。2011年计划数38.77万套,已经超过了“十一五”总和。

  按照规划,“十二五”我省要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160万套(户)。而到2014年底,我省已经超额完成任务。同时,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今年,我省计划实施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51.83万套,数量居全国前列,至10月底开工率94.2%;国家安排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0.8万户,较去年增加8.5万户,至10月底开工率91.82%。

  量的增长,让保障对象从低收入群体扩展到“夹心层”。廉租房(含租赁补贴),重点解决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公租房,着力覆盖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如浏阳市2012年提出建设乡村教师公租房的思路,开工建设公租房390套,分布于18所乡村学校。此外,城市棚户区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垦区危房改造等也全面启动。

  从2013年底开始,我省要求加快推进“两房两棚”,以此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两房两棚”正在发挥带动消费、扩大投资的积极作用。今年以来,我省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600.7亿元,农村危房改造直接带动投资166.4亿元。

  多方发力破解融资难题

  一边是规模创历史之最,另一边是融资面临巨大压力。2012年常德市曾做过一次成本调查,廉租房加简单装修后的建安成本每平方米要1800元,公租房每平方米要2000元,“仅石门县就要投入2亿元,而该县当年的财政收入才2亿多元。”

  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始终是党和政府的牵挂。在积极争取中央补助的同时,省财政安排资金“水涨船高”:特别从2014年开始,省级财政投入36亿元,较2013年增长60%。今年,省级财政投入依然维持在36亿元的高位。

  与之相配套的,省政府在原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2014年又“升格”成立了由住建、发改、财政、国土、审计等8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群策群力共推这项工作。

  我省还根据中央政策,加大了公积金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各地也积极开拓思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如衡阳市在坚持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方式下,给予政策激励,鼓励工业园区和企业自建保障性住房,该市白沙、松木工业园自建廉租住房超过1500套、公租房超过1300套。

  在探索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同时,开发性金融成为一条可以倚重的“供血”渠道。2012年10月,我省30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首批借款合同在长沙集中签约,标志着国内最大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项目启动。

  随着时间推移,国开行融资支持再度加码。2014年底,国开行预授信我省838亿元,省住建厅、财政厅与国开行湖南分行建立了协同合作机制。至今年10月底,各市州按控制额度向国开行省分行申报完毕。

  棚户区改造加大货币化安置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新一届中央政府反复强调棚户区改造的重要性。今年我省棚户区改造任务31.75万套,占到全年任务(即今年实施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51.83万套)的六成以上,按当前进展,预计可全面完成任务。

  棚改由于项目周期长、涉及范围广、前期投入大,也成了保障房建设中最难啃的骨头。

  今年,各地在使用国开行贷款开建新项目的同时,也加大了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利用存量房多方筹集房源,打通棚改安置和存量商品房通道,既有利于积极消化商品房存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也能加快保障性住房落实的进度,满足棚改安置家庭的多元化住房需求。

  至9月底,我省已开工城市棚改项目中采取货币化安置的有50060户。如长沙市出台了《关于购买商品住房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改安置房的实施意见》,订购商品房2000余套,达成购房优惠协议上万套。

  为进一步提高住房保障效率,10月28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文件要求今年我省各地条件成熟的棚改项目,可以转为货币化安置,并对采取货币化安置的项目在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上予以倾斜。